会议回顾|城市与生物多样性:城市如何造福人类和自然?

2024年9月6日,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城市助力昆蒙框架目标实现” 在深圳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保尔森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红树林基金会(MCF)、昆山杜克大学和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联合主办,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和质兰基金会共同协办。

会议旨在探讨如何推动城市规划和管理与新的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GBF)目标实现协同。中国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主席国,推动190多个国家于2022年12月达成了该框架。

城市是44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56%)的家园,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 70%左右。因此,城市在提升公众对自然的重要性的认识、突显人类与自然不可分割的依存关系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城市也是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除了支持本地物种在此定居外,许多城市还位于主要的鸟类迁徙路线上,候鸟是其迁徙通道上所有国家和大陆共有的自然瑰宝,而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也是这些城市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此次研讨会旨在推动实现城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的协同。参会人员包括相关部门政府官员、国内外知名学者、非盈利机构和工商企业代表。会议主题包括:

– 确定城市生物多样性基线和开展定期监测的重要性

– 改善城市绿地的规划和管理,兼顾民众和野生动物的需求

– 探索城市在加强候鸟保护方面的角色,推动解决鸟类撞击城市建筑物的严峻问题。研究表明,仅在北美洲,每年因光污染、透明玻璃及玻璃反光等因素导致鸟类误撞建筑物而殒命的候鸟多达10亿只。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温迪·保尔森Wendy Paulson)表示:

“城市在推动实现‘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城市不仅是本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每年春秋季节还迎来送往数以百万计的迁徙候鸟。通过改进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细节,如减少光污染、要求建筑物都符合“鸟类安全”的设计,城市不仅可以成为人类的美好居所,也可以让自然焕发勃勃生机。”

红树林基金会(MCF)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孙莉莉表示:

“城市是人类活动最为密集的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丧失压力最大的地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更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MCF一直致力于推广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护模式,期待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EAAF)迁飞候鸟提供更好的栖息地。”

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斯科特·洛斯Scott Loss)教授表示:

“据估计,北美每年有约10亿只候鸟因光污染和撞击建筑物玻璃立面而丧生。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难题,鸟撞问题最容易避免。好消息是,解决鸟撞的方案近在咫尺,只要在城市规划和管理方面稍加改进,就能为候鸟的安全迁徙提供保障。”

昆山杜克大学李彬彬教授,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发起人补充道:

“通过全国防鸟撞行动网络并发挥公民科学的潜力,我们对国内鸟撞问题的严峻性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数据对科学制定相关政策(如管控光污染和改进建筑标准)至关重要,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的城市为保护全球的候鸟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提供助力。

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深圳市国际交流合作基金会主席、红树林基金会创始会长/理事长王石先生表示:

“期待通过这次研讨能够形成具体的建议和行动计划,为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让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保护地球生物多样性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

研讨会落幕之际,多家倡议机构联合发布了《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启示》,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引导城市实现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协同的实用性强的建议。希望通过汇聚监管机构、学术界、企业、社区及公众之力,我们能携手将城市打造为人类与野生动物共荣的美好家园。

点击链接,查看《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启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