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沿海湿地保护网络培训班暨湿地保护网络年会”在海口举办。来自国家林草局、沿海11省份的管理人员以及国内外知名专家近200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前沿与热点问题,湿地生态系统管理以及国内外滨海湿地修复案例等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旨在推动滨海湿地修复水平和管理能力。
据了解,我国沿海地区11省份湿地总面积1246.60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23.26%,其中滨海湿地面积达579.59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10.85%。这些滨海湿地不仅支撑着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也构筑了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3亿多人口的生命支持系统和重要生态屏障。
滨海湿地保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司长吴志民说,近年来,各级湿地主管部门把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持之以恒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滨海湿地和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建设、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健全滨海湿地保护体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个沿海省份现有国际重要湿地17处,湿地自然保护区52处,国家湿地公园216处。我国滨海湿地保护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滨海湿地仍面临各种威胁,保护形势仍然严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吴志民强调,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把湿地保护作为事关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抓好落实,充分发挥湿地的多重功能,维护沿海地区生态安全。
保尔森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于江在致辞中表示,在过去的两年里,中国政府愈加重视滨海湿地保护,中国滨海湿地的保护工作得到快速发展,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作为沿海湿地保护网络发起和运行机构之一,保尔森基金会将与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等合作伙伴一道,继续全力支持网络的发展,使其适应新时代对滨海湿地保护管理的需求;为进一步推动中美两国在滨海湿地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为中国滨海湿地的保护贡献绵薄之力,为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添砖加瓦。
中外专家和与会代表围绕“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这一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保护修复机遇和挑战;分享了国内外滨海湿地修复的技术方法和管理经验,包括来自英国的“破堤还海管控”的海岸带管理经验、台北关渡自然公园利用公民科学调查监测协助支持水鸟栖息地修复、中国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及海口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修复案例;交流了海南省多措并举创新机制、取得湿地保护修复新成效的经验;还就我国黄(渤)海区域沿岸水鸟监测与保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为新时代下滨海湿地水鸟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
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由原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与保尔森基金会联合倡导发起,并于2015年6月在福建省福州市成立,成员由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湿地管理机构、国际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相关社会组织等组成。该网络得到了老牛基金会和河仁慈善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旨在通过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打造沿海省份湿地保护和管理长期合作与交流平台,并促进网络成员达成协调一致的保护行动。该网络是继长江、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网络之后,第三个全国湿地保护网络。目前,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总数达到82个。
#####
关于保尔森基金会
保尔森基金会由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于2011年创建。是一家无党派、“知行合一”的独立智库,致力于在快速变化的世界格局下培育有助于维护全球秩序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保尔森基金会的工作主要聚焦中美在经济、金融和生态保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以推动平衡、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保尔森基金会总部设在芝加哥,并在华盛顿和北京设有办事处。
自2013保尔森基金会生态保护项目启动以来,一直致力推动加强中国的滨海湿地保护,开展了包括“中国滨海湿地保护与管理战略和行动计划”(蓝图项目),并为各级相关政府部门和湿地保护区开展了大量能力建设培训。继蓝图项目之后,保尔森基金会与合作伙伴们逐步启动了“湿地管理培训”、“沿海水鸟及其栖息地数据集”、“滨海湿地教育中心示范”、“互花米草防治试验示范”、“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滨海湿地蓝碳研究”等项目,并在一些关键的滨海湿地开展了保护和管理的落地示范项目,旨在积极促进蓝图项目政策建议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