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新征程 ——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媒体发布会成功举办

2020年,红树林湿地成为生物多样性和保护领域的后起之秀。红树林具有抵御风浪、保护海岸、降解污染、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作用,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的美誉,最重要的是,它们将成为气候变化问题的有力解决方案之一。今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的主题也被定为“保护红树林,保护海洋生态”,可见红树林生态系统被寄予厚望。
值此保护日,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指导之下,由保尔森基金会、老牛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MCF)主办的“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成果媒体发布会”(以下简称发布会)在深圳主办,项目全面梳理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管理和利用的情况,展示了中国红树林相关领域保护的全貌,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本次活动也得到了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支持。
十八个月 多方精心打磨
2018年11月,保尔森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和老牛基金会等共同启动“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项目针对中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的现状,结合海岸带修复、“蓝色海湾”、“南红北柳”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的现状和需求,分析中国红树林管理、保护、修复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与相关政府部门及国内外权威的红树林研究和管理机构和专家等合作,对中国的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战略进行详细研究,提出具体保护恢复方案,共同推进研究成果形成政策建议,推动中国红树林保护国家战略的形成和实施,以进一步促进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经过18个月的调查研究,项目形成多项结论与建议,在6月8日世界海洋日之际发布,为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认识和决策参考。
2020年正是中国生物多样性走向世界的舞台,湿地保护冲刺期,项目成果为我国实现湿地保护目标提供更为具体的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2018年颁布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提出,推进实现到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鲍达明副司长在致辞中,肯定了该项目对我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的支撑作用:“中国在红树林保护与修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成为了世界少数红树林面积增长的国家之一。湿地管理司作为项目指导单位,参与历时一年半,感谢各位专家与基层的各位专家发现并提出问题与针对性的建议。”他表示,希望推动研究成果纳入到国家红树林保护的在法律法规、监督管理、工程规划等多方面的规划设计中。
保尔森基金会自然和环境保护项目总监牛红卫、老牛基金会秘书长安亚强、红树林基金会(MCF)理事长雷光春教授通过线上致辞方式表达了对项目成果的期待。在发布会上回顾了项目框架、保护目标,及对中国海岸带修复及滨海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与未来推进方向,特别是红树林在气候变化、候鸟迁飞路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项目主办方表示,本项目通过以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为起点,三方将继续探索、支持湿地保护与迁飞路上的生命线。
八大章节 分析保护成果和发展空间
《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报告(摘要版)》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会议”的方式正式发布,项目组组长、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副院长王文卿教授对报告的主要结论与建议进行了解读。
报告结合新时期全球和中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根据我国红树林分布和保护现状,分析了我国红树林退化的现实及导致退化的主要原因;从人员管理、社区参与、科研监测等方面评估了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中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及其对保护成效的潜在影响;从修复目标设定、修复地点选择、修复标准的选用和修复措施的采用、修复树种选择等方面分析中国现行红树林修复工程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对中国目前以滩涂造林、人工修复为主的红树林修复模式、及国内红树林造林标准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在此基础上,报告就未来中国红树林修复的目的设定、修复途径和措施、修复标准使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应以恢复整个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及其服务功能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一味单纯地追求红树林面积增加,应以“退塘还林”作为中国红树林修复的主战场,并开展相应研究。报告还就目前中国在红树林可持续利用及外来物种入侵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分析,并在红树林的管理、修复、可持续利用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现场活动还邀请相关嘉宾举办了圆桌沙龙,回答直播观众与媒体朋友的问。
报告(部分)面面观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有近5万公顷的红树林。经历了60-70年代的围海造田、80-90年代的围塘养殖和90年代的城市化及港口码头建设,中国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至2000年的2.2万公顷,仅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45%。
  • 中国大陆已经建立了38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超过75%的天然红树林被纳入了保护地范围,远远超过25%的世界平均水平。红树林是中国保护力度最大的植被类型。
  • 虽然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2‰,但中国红树林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全球发表红树林学术论文最多的5家单位有4家在中国(中国科学院第一、香港城市大学第二、厦门大学第三、中山大学第五)。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与利用经验,正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迫切需要的。而“一带一路”沿线如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是全球红树林的分布中心。

下载报告:中国红树林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报告—摘要版

附:
1、关于“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
“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 是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保尔森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和红树林基金会(MCF)等单位共同发起,于2018年11月正式启动,力图通过对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现状的充分评估和对中国红树林保护和生态修复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的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行动提供决策参考。
2015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原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和保尔森基金会共同倡导发起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该网络是继长江、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网络之后,我国创建的第三个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北起辽宁、南至海南,包括11个沿海省份的湿地管理部门及保护组织。
2、相关单位介绍
保尔森基金会
保尔森基金会由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于 2011 年创建,是一家无党派、“知行合一”的独立智库,致力于在快速演变的世界格局下培育有助于维护全球秩序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基于这一现实,保尔森基金会的工作主要聚焦中美,在经济、金融市场、环境保护和政策倡议的交叉领域开展工作,注重助力平衡的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保尔森基金会总部设在芝加哥,并在华盛顿和北京设有办事处。
老牛基金会
老牛基金会(全称为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是由蒙牛乳业集团创始人,前董事长、总裁牛根生先生携家人将其持有蒙牛乳业的全部股份及大部分红利捐出,于 2004 年底成立的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基金会。老牛基金会以“渡人渡己,心怀感恩;树人树木,责任天下”为宗旨;以“教育立民族之本、环境立生存之本、公益立社会之本”为使命;以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及行业推动为主要公益方向。
红树林基金会
红树林基金会(MCF)成立于 2012 年 7 月,是国内首家由民间发起的地方性环保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由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热衷公益的企业家,以及深圳市相关部门倡导发起。由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雷光春教授担任理事长,王石、马蔚华担任联席会长。自成立以来,基金会始终聚焦滨海湿地,以深圳为原点,致力于红树林为代表的滨海湿地保护和公众环境教育。在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公益机构等合作伙伴的支持下,创建了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