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管理人员培训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保尔森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携手合作,通过培训提高中国湿地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成效显著

湿地是中国自然资本的关键组成部分。保尔森基金会及合作伙伴发布的《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简称“蓝图项目”)表明,中国仅沿海湿地每年就能产生价值300亿美元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虽然尚未针对淡水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开展过类似的专项深入分析,但淡水湿地在水质净化、气候调节、可持续食物供应、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碳储存等方面也具有十分显著的效益。

然而,尽管湿地有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却仍面临重重压力。蓝图项目发现,在过去50年里,由于土地围垦、不可持续的渔业生产、外来物种入侵和污染等原因,中国已经丧失了53%的温带沿海湿地、73%的红树林以及80%的珊瑚礁,而这也可能成为了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迁徙水鸟种群数量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亮起了红灯。

庆幸的是,在蓝图项目研究报告发布后,沿海湿地的生态效益及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2017年2月,中国14处重要沿海湿地被中国政府纳入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预备清单;2018年7月,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了《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

米铺自然保护区示意图(WWF)
米铺自然保护区示意图(WWF)

 

保护固然是重要的第一步,但有效的、可持续的管理才是湿地(包括沿海和淡水湿地)及其生态效益能否长期存在的关键。所以,当务之急在于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事实上,《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也提出了,“各缔约方应加强培训能胜任湿地研究、管理和看管的人员”。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CWMO)携手保尔森基金会、老牛基金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面向中国大陆的湿地管理人员,合作开展了一项多年、全面的湿地管理培训项目。

(WWF)
(WWF)

 

该培训项目在世界著名的香港米埔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员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包括基于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和讲座、户外考察和实地研究等。培训项目为学员们提供了湿地保护和管理、监测、湿地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国际先进知识、理念、最佳实践和经验,尤为重要的是,培训还帮助学员更好地分析了解他们工作所处的湿地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协助他们制定合适的管理计划。自2015年项目启动以来,共有来自中国大陆16个省(市、自治区)的140余名湿地管理和规划专业人员参加了培训,其中大多数的学员来自于11个沿海省份的重要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规划机构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及中央和省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湿地管理官员。

学员问卷反馈显示,该培训项目在中国各地的基层湿地管理工作中取得了积极的成效。6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已应用到了从培训项目中所学到的有关湿地管理规划、科学研究和监测的知识;约50%的受访者反馈,他们应用到了湿地环境教育和湿地恢复方面的知识。该培训项目除了对学员的实际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外,还有望在改善中国湿地管理、促进中国湿地保护方面产生长远的影响。

以下是部分学员的心得体会:

江苏省林业局湿地保护站科长、工程师袁芳说:

“结合米埔自然保护区基于湿地管理的监测研究,2016年我们建立了全省湿地监测平台。未来,将在全省各湿地公园、湿地自然保护区等设置监测点,对全省重要湿地进行实时监测。”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工程师赵英力说:

“在湿地保护方面我们学以致用,应用生物手段和数据监测解决了陕西扶风七星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问题——使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水质明显好转。”

上海市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副主任沈帅说:

“米埔培训给我带来了湿地和保护区管理的全新视角,目前崇明东滩的不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来源于米埔。特别是我们在制定管理处的‘十三五’规划时,将所学的湿地管理规划方法纳入其中,提高规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成为今后东滩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

(WWF)
(WWF)

CWMO等有关单位也对该湿地管理培训项目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其帮助提升了中国湿地管理方面的部分骨干基层工作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保护意识,开阔了视野和思路,学到了先进理念、管理技术和经验,促进了中国湿地事业的发展。

保尔森基金会联手包括CWMO、老牛基金会和河仁慈善基金会等在内的合作伙伴,致力于落实蓝图项目所提出的包括湿地管理培训和能力建设在内的成果和建议,为中国政府建立湿地保护网络创造条件,以有效管理湿地,维持湿地每年提供的数千亿美元计的生态系统服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