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食品安全的挑战

An employee works at a production line inside the factory of Wahaha Group in Hangzhou
(照片:Reuters/Aly Song)

 

中国的食品安全体系是否失效?安田湖次郎在近期的保尔森基金会政策备忘录中提到中国的食品安全体系是不成功的。安田认为,中国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失败“源自于治理大型体系的挑战”,中国有更好的方法来促进食品安全。以下是该备忘录的五大要点:

  1. 中国人越来越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安田指出,中国消费者协会记录的掺假食品投诉在2010年至2011年增长了22%。此外,皮尤研究中心调查显示,食品安全位列中国人心中的三大治理挑战之一, 2012年有41%的受访者认为食品安全是一个“严重问题”。
  1.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失败的主要根源是其庞大的规模。虽然人们把中国无效的食品安全体系主要归咎于腐败、媒体监督薄弱或在威权国家中难以独立监管等因素,安田却强调了中国食品产业的庞大规模所蕴含的固有挑战。中国目前有超过4亿农民、100万食品加工厂以及复杂多样的供应链和分销商。
  1.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加强食品安全体系的策略。这些策略包括:集权和协调,努力精简机构;发展示范农业基地,寻求利用多样性;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相对而言经济有效;监管分割化,降低行政体系的复杂性。
  1. 然而,这些策略均有不足之处。集权式管理疏远了地方官员,而通过示范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分权又无法确保地方项目遵守全国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可能带来监管不确定性,监管分割化则难以大规模推广。
  1. 有办法改善中国的食品安全体系。据安田所述,保障食品安全的方法可以把集权式和分权式的食品安全策略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这可能意味着授权各省建设自己的食品安全体系,同时设定国家最低食品安全标准,各省必须符合这些标准才能与别省市场互通有无。或者,中国政府也可以只是模仿联邦制,通过非法理上的措施促进食品安全,如各级政府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信息处理。最后,安田建议中国政府重新评估其标准制定方式,将标准定义为“鼓励性目标”,而非“达标式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