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央行官员阐述为什么中国应该放松对人民币的汇率管制

A man walks past an advertisement promoting China's renminbi (RMB) or yuan ,US dollar and Euro exchange services at money exchange in Hong Kong
(照片:Reuters/Tyrone Siu)

 

中国央行官员管涛在其撰写的最新保尔森基金会政策备忘录中认为,中国应该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以解决其汇率制度目前面临的挑战。为了提高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透明度,中国在2015年8月决定完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然而,在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和经济动荡形势下稳定汇率的政治任务之间,中国的汇率管理体制正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在他撰写的备忘录中,管涛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下是其中的五大要点:

  1. 中国的国际收支核算很可能反映了大量违规资本外流。中国的经常账户与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和储备资产项下的资本外流之和存在特别大的差额:1882亿美元。差额本身并不少见,但中国相当大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金额表明,可能大量资金正流出中国,而中国政府对此知之甚少。
  1.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人民币国际化最终将推动更有效地配置资本和分散国际风险,但同时以人民币计价的对外负债也可能导致人民币的抛售压力。从逻辑上讲,这可能会导致境外主体减少其持有的人民币资产,其中包括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如果境外债权人选择减少人民币汇率风险敞口,将不可避免地拒绝人民币贷款展期并出售其持有的人民币资产,进一步加快人民币的贬值步伐。
  1. 中国应该像全球大多数央行那样转而采用以利率为目标的政策。做对利率比稳定汇率更加重要。由于短期汇率变动越来越受到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即使有可能,也很难确定对中国“合适”的汇率。相比之下,应该更容易确定适当的国内利率水平,这会直接影响到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等重要变量。
  1. 中国需要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来缓冲外来影响。由于国内投资者不断购买外国资产,大量资本外流不可避免。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不仅可以适应不断增长的跨境资本流动,还可以缓解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相比之下,固定汇率制度使得投机性货币攻击更有可能发生。
  1. 中国央行应改善透明度和沟通。短期汇率走势将越来越受到金融市场情绪左右,而不是由贸易平衡等基本面因素所决定。这意味着中国央行将需要改善与市场的沟通,正确引导市场对人民币的预期,特别是在迈向新汇率制度的过渡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