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青丽

4月16日,保尔森基金会召开了名为“绿色金融:当务之急”的研讨会,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行长在会上发言称,“世界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我们需要做出更大努力来应对这些挑战……我们已经尝试过许多方法,包括推行环境法规、资源定价改革与财税政策,在控制污染、减缓气候变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推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金融体系也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此次研讨会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春季会议期间举行,来自金融、经济和环境等不同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为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的重要工作建言献策。中国作为2016年的 G20主席国,推动建立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研究制定相关机制,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项目的融资。
中国已经推出了在国内开展绿色金融工作的宏伟计划,去年年底已经公布了第一个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十三五’规划中的一项内容”,周小川行长在会上指出,“今年一季度,在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已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约一半”。中国正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这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中国践行巴黎气候峰会上的承诺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中国估计,为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未来五年将每年投入6000亿到1万亿美元,但政府只能负担其中的10-15%左右。这并不是中国独有的难题。国际社会要实现巴黎气候峰会上设定的目标,最大的挑战就将是为节能技术和低碳经济模式转型提供资金的能力。而中国由于经济规模巨大,问题的难度也会更大。
因此,必须开发创新融资产品和工具,帮助各国政府弥补资金缺口。保尔森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在会上表示,“问题并不在于资金不足。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资金充裕,需要合理投入到低碳行业,这样可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据专家估计,如果创建具有吸引力的有效融资结构,就可吸引数万亿美元资金投入绿色项目。但是,正如一位与会者所说,要使绿色投资超越“家庭作坊式”的规模,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金融基础架构。为了能够持续吸引资金,这个架构必须包含对“绿色”的一致定义,创建绿色指标,加强多边开发银行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确定相应的绿色项目。
各国政府也要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政策引导来创建合适的绿色金融监管体制,建立推广绿色方法的激励方案,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以鼓励各种绿色项目的发展。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美国证券业和金融市场协会、彭博慈善基金会、联合国环境署及保尔森基金会共同主办了这次重要的研讨会,这也是保尔森基金会提出的绿色金融倡议的一部分。绿色金融倡议内容广泛,包括协助中国政府进行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创建中美建筑节能基金,以及支持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开展工作等。
戴青丽是保尔森基金会高级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