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黎气候协定及“十三五”规划中,中国为减少碳排放做出了雄心勃勃的承诺。但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预计未来五年约有1亿人口迁入城市,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空气污染以及其他问题时,如何兼顾经济增长?
最近,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莫争春博士在接受香港电台(RTHK)采访时表示,中国正面临最紧迫的环境问题,以及兼顾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挑战。访谈要点包括:
中国最严峻的环境挑战
眼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进入拐点期,原有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过去30年中,为追求年均两位数的GDP增速,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土壤污染愈发严重,中国政府也已经意识到,原有模式必须转变,亟需探索并找到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公众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更多在于空气污染,因为它举目可见。但实际上,水和土壤的污染更加严重,修复成本也更高。但这方面公开信息较少,很难评估其严重性。中国当前的环境治理成本相当高。幸好,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环保部新成立水、大气、土壤环境管理司,专门治理水、空气和土壤这三类污染,不啻是个好消息。
把握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间的平衡
这个目标难度很大,因为中国仍想维持GDP的增速(当前增速已降至6.5%左右,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很高)。而与此同时,又必须解决我们刚刚提到的环境问题、空气质量问题。此外,中国还对全世界做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希望碳排放峰值在2030年或之前到来。最近中国又做出一项承诺,到2030年或更早能耗总量达到峰值。综上所述,中国实际上已经在开始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方面稳定GDP,一方面应对空气质量及气候变化。我认为这是一个好迹象。
另一个难题就是资金。 众所周知,中国已明确表示未来五年中,每年的绿色投资需求会达到6000亿美元左右,但政府只能提供10-15%。剩下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也是个挑战。
中国有望成为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领导者
北京携手张家口赢得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中国希望借此契机真正展示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成就。张家口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而且不久前被授予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肯定希望在2022冬奥会期间“晒一晒”可再生能源的“成绩单”。
收听英文访谈音频,请点击: China in Urgent Need of a Sustainable Economic Model
莫争春博士是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执行主任,主要负责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