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贝伦,11月15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保尔森基金会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今日联合发布了《调动私营部门对自然基础设施的投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Unlocking Private Finance for Nature as Infrastructure: A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 报告。该报告求真务实,详细阐述了各国政府及金融机构应如何将自然纳入基础设施规划,并通过标准化的“自然领域公私伙伴关系”(PPPNs)模式,大规模调动私人资本。Morphosis和NatureFinance两家机构对本报告亦有所贡献。
报告的核心观点认为,需将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视为具备基础设施属性、可投资的公共资产,并展示了如何通过长期合同实现可量化的生态绩效,从而保护并提升其价值。报告强调,政府需将自然纳入国家规划与预算体系,而“自然领域公私伙伴关系”模式则能将公共目标与私营部门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借助担保、保险解决方案及生物多样性信用等工具,提升项目可融资性,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
报告还描述了多边开发银行在降低早期交易风险、支持项目储备库建设,以及推动政策、监管和信息披露与实现自然保护成效相协调等方面可发挥的作用。
亚投行行长兼董事会主席金立群表示,“我们必须超越自然保护的抽象概念,将生态系统视为基础设施——将其转化为可投资、高质量的资产类别。多边开发银行在推动这一转变,将自然保护系统性地融入规划、金融和治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报告还着重强调了该理念的实现路径:将生态系统纳入国家基础设施项目储备库;建立基于成效的合同机制与监测机制;利用财政和监管手段为市场提供明确指引。报告还就如何确保高质量给出了指引:通过保障土地和数据权利,践行自由、事先和知情同意原则,或遵循类似的国际公认标准和惠益公平共享机制,来保护原住民和当地社区的利益,从而推动自然金融的规模化、包容性发展。
报告同时明确指出,只有当政府恰当评估自然的价值,对破坏和损毁自然的行为予以惩处,对保护和修复自然的行为给予奖励,私营部门对自然的投资才有望达到必要的规模。
保尔森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亨利·保尔森强调:“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若要让必要的行动形成规模,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制定规则,引导投资流向保护和修复自然,而非破坏和损毁自然。这项工作并非可有可无,而是事关根本。自然并非奢侈品,也非免费之物。它是我们的生命支持系统。而它正在我们眼前消失。我们必须立即行动,不能迟疑不决,不能缓步徐行。”
参与该报告的合作伙伴还分享了优先应用领域,如流域韧性增强、海岸带保护和森林保护等。在这些领域,“自然领域公私伙伴关系”模式能够整合多个项目、降低交易成本,并带来可衡量的韧性效益。他们通过案例展示了担保和保险如何能够保障项目的长期绩效,以及高质量的生物多样性信用如何在适当的“自然领域公私伙伴关系”平台上能创造与成效挂钩的收益。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行长奥蒂尔·雷诺-巴索(Odile Renaud-Basso)表示:“要扩大对自然的投资,我们必须建立有效的金融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可衡量的成效。这意味着需要运用全套催化工具,以吸引私人资本,并将公共目标与市场专业知识相结合。”
报告还探讨了主权国家层面的策略,包括将自然资本纳入公共财政管理,以及根据一国自然资产管理和估值的改善状况,酌情调高其主权信用评级。
本报告的合作伙伴将与各国政府、监管机构、多边开发银行、商业银行和投资者携手合作,将报告中的建议转化为具备投资条件的“自然领域公私伙伴关系”项目储备库,将担保和保险纳入平台融资,并支持将自然资本纳入主权规划和信用框架。
点击链接,下载英文报告全文。
###
媒体联系:Kristin Gomez, Director of Communications and Strategic Initiatives, kgomez@paulsoninstitut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