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孙蕊
对于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所蕴含的绿色融资的巨大潜力,在业内已达成广泛共识。当前的焦点议题在于如何将这些可能性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措施,从而提升“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水平。
保尔森基金会和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召集了包括主流基金公司和投资银行代表在内的金融与政策专家,探讨如何提升“一带一路”投资的绿色水平,以及如何促进国际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投资。来自中美双方高级别的与会代表表明了绿色金融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美两国乃至更大范围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性。
与会代表围绕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相关议题进行了讨论,主要包括制定自愿性的环境风险管理原则,开发实用的金融风险管理产品,以及如何发挥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资本的作用参与“一带一路”投资。
关于国际资本在“一带一路”投资中的角色这一研讨主题,会议讨论提出以下三大要点:
- “一带一路”项目往往是长期投资,需要巨大的融资承诺,通常没有任何一方能够单独承担。“一带一路”项目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包括民间资本的参与。
- 中国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不缺少民间资本,只是需要合适的工具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一带一路”项目投资。创新的跨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可以成为鼓励公共和私营部门开展合作的平台。这将为“一带一路”的未来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可促进绿色技术的应用,开展绿色项目融资,并不断建立绿色标准。此类项目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绿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最根本的问题是如何破解全球金融中心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资要求与融资需求之间的鸿沟,如何把握机遇填平这一鸿沟,并为提升“一带一路”投资绿色水平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此议题,与会代表认为首先是要确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复制的、成功的绿色投资项目,进而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使投资者能够获得切实的利益。同时,国际金融投资者应该认识到,“一带一路”项目投资无疑会把中国的技术带入合作伙伴国家,将中国的绿色投资模式推广应用到更多的沿线国家,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