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下的商机:加速与扩张

私营部门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宣布了企业自身的净零排放或碳减排目标。由于企业对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的议程愈加重视,2021年前三个季度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大幅上升,达到了3621亿美元。2020年,仅美国可再生能源市场就获得了近24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投资。很显然,这些指标均表明私营部门对气候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12月5日,保尔森基金会与国际金融论坛(IFF)在其2021年第 18 届全球年会期间,联合举办了“全球气候投融资峰会: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商机”。

点击观看戴青丽致辞及研讨会视频回放↑

国际金融论坛(IFF)理事、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Deborah Lehr)主持了讨论。与会的全球专家包括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亚洲开发银行(ADB)前资深副行长宾度·罗哈尼(Bindu N. Lohani)、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徐林、国际金融协会(IIF)可持续金融董事总经理索尼娅·吉布斯(Sonja Gibbs)、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以及淡马锡集团ESG投资管理董事总经理朴炅娥(Kyung-Ah Park)。

这场峰会涵盖了与气候变化商机相关的广泛话题,来自不同领域的与会专家们就致力于如何推动气候变化商机发展的加速与扩张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基于罗哈尼过往的经验,他谈到了公共部门和多边开发银行在资助绿色转型方面的作用。徐林从基金投资者的角度强调了中国在脱碳方面的努力,并重点强调了新技术投资与国际碳合作。吉布斯介绍了推动企业采取积极气候行动的相关驱动因素,其中包括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

作为承担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系统建设和运维管理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概述了全国碳市场的最新动态,分享了未来的工作目标。最后,朴炅娥就气候投资的风险与机遇提出了看法,指出了实现宏大脱碳与净零目标还需做出的努力。

专家们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开展了深入探讨:

  •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表明,企业界在气候问题上的参与度远超以往。尽管这一点令人鼓舞,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企业正强烈感受到气候影响和气候风险带来的冲击。因此对企业来说,增强应对气候风险的韧性变成了当务之急。尽管气候应对措施和经济增长相辅相成,也同时带来了许多商业机会,但企业仍面临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将绿色项目的外部收益内化为投资机构与企业的实际收益。
  • 在向净零排放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为碳定价、加大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协同、更多的金融创新、以及在“漂绿”、标准和信息披露方面进行实质性的监管协调等都是填补资金缺口的潜在解决方案。
  • 技术在脱碳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碳减排的根本。例如企业通过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农业,实现了从“棕色”到“绿色”的转型。特别在“难以减排”的行业与碳移除方面,碳捕获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技术功不可没。据估计,未来可以通过技术实现85%的减排,但这些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都需要资金支持。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家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在中国,30%的碳排放来自制造业,而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约为30%到40%,这就意味在减少煤炭使用量的转型过程中需要通过使用天然气来过渡。

日益增长的发展势头和市场信心推动着气候变化商机的发展前景。例如,欧盟和中国已制定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而在全球范围内也已出台了约5000至6000项新的法律法规,帮助制定绿色金融标准。尽管如此,人们仍然忧心忡忡。随着2050年的靠近,企业应迅速行动、增加投资以应对气候变化,但目前企业响应的速度与规模并不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气候挑战的规模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