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物种正以比自然灭绝快1000倍的速度消失。这一数字触目惊心,应对生物多样性锐减的挑战刻不容缓。在这一背景下,保尔森基金会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在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期间共同主办了一场题为《金融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与挑战》的云峰会。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Deborah Lehr)主持了此次云峰会,发言嘉宾涵盖了全球从事该领域前沿工作的学术、政策与商界的杰出专家,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剑桥大学弗兰克·拉姆齐经济学名誉教授帕塔·达斯古普塔爵士(Sir Partha Dasgupta)、“生物多样性融资”倡议(Finance for Biodiversity)主席谢孟哲(Simon Zadek)、东方汇理银行首席执行官雅克·里波尔(Jacques Ripoll)以及大自然保护协会(The Nature Conservancy)全球政策、机构和保护金融主任安德鲁·多伊茨(Andrew Deutz)。

随着大自然为我们提供赖以生存的商品和服务的能力不断减弱,我们现行的经济体系面临巨大的经济风险。
在如何正确评估大自然的价值并为推动变革创造适当条件和激励这一议题的指导下,各位专家讨论了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主流观点与挑战,推动资金注入以填补缺口的切实机制,以及将大自然价值纳入经济政策制定等观点。
王信局长最先发言并介绍了中国对生物多样性融资的看法,他表示目前中国已建立的绿色金融体系并未充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当前的体系更多的是为了实现 “30·60目标”,尤其是与会计和信息披露要求有关的目标都聚焦在碳达峰与碳中和。但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积极考虑如何将大自然的价值和风险纳入金融体系,并创造性地思考如何利用金融创新推动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两方面更协调的融资,而不是制定折衷的激励措施。
“我们的经济根植在大自然之中,而非之外。”
在全球背景下,达斯古普塔爵士对这个问题的定义是:“大自然对社会的价值没有体现在市场定价中,”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 “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我们的经济根植在大自然之中,而非之外。”谢孟哲对其他嘉宾许多相同的观点表示赞同,并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将生物多样性外部溢价转化为市场语言,特别是通过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的工作补充了看法,包括对资产的定价和风险的评估。
里波尔从私营部门的角度,谈到企业如何看待生物多样性挑战的重要性,但与气候问题相比,私营部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的关注往往要少得多。对金融业来说,需要提高意识并获取更完备的数据来提升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的措施,而且金融业肯定可以通过影响那些过度使用土地和水资源的行业(这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一个主要原因)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作用,包括集约农业、时尚行业和作为城市化进程一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对金融业来说,需要提高意识并获取更完备的数据来提升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的措施。
最后,多伊茨适时总结了未来工作的关键点。他建议各利益相关方将生物多样性因素纳入主流金融决策方式,通过催化对自然的金融支持来为绿色项目融资,并协同应对气候问题和自然融资方面的挑战。
诚然,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补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防止物种资源的流失,减少森林砍伐,并恰当评估大自然提供服务的价值,对人类未来的繁荣至关重要。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召开时,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Kunming Biodiversity Fund)宣布成立。尽管该基金规模十分可观,仍远远不足以应对生物多样性危机。伴随明年将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议题将一同受到更多关注,全球为自然保护提供融资的前景依然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