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保持绿色可持续的复苏

戴青丽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
英文原文首发于7月6日《南华早报》,以下为保尔森基金会发布的原文译稿
戴青丽表示,中国政府在气候目标上决不能动摇,否则代价将不堪设想。
中国后新冠病毒经济纾困方案把创造就业和技术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是合情合理的。其核心是 “两新一重 “建设,旨在推动数字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及落实165个国家级重大项目。
与去年将环境保护放在优先地位不同,今年环境保护被放在次重要位置,一个更为传统的刺激计划将引领复苏,其中包括至少2万亿美元的大规模建设。
在环境问题与经济增长之间取得平衡至关重要,尽管的确很困难,但并非不可能。中国吸取了2008年的惨痛教训:当时中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导致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对其造成的环境问题监管却非常有限。
中国民众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被污染的空气、无法饮用的水和有毒的土壤。而这一次,中国有机会对生态环境友好的基础设施开展投资,而且中国有能力实现绿色复苏。

中国政府提出的新举措中,第一项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包括大规模5G基站建设,以建立一个广泛使用互联网的高科技网络。该网络将容纳并支持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使用,这将有助于建立新产品和新服务的生态系统,进而支持长期绿色目标的实现。
以建筑节能为例,建筑领域是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使用智能电表获取精确数据,可有助于让房屋使用者通过手机进行供暖和制冷温度调节,从而减少电力需求。
而大数据可以用来衡量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性,为项目的潜在投资者提供更精确的信息。
第二项新举措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重点支持二、三线城市的可持续城镇化发展这一传统领域。该举措涉及新建建筑和老旧建筑改造。
作为建设绿色建筑的领先者,中国应该强制要求建筑施工方符合最高的环境标准并遵循全球的最佳实践。由于中国建筑物的平均寿命为25-30年,因此,从一开始就关注环境保护和能效提高是可以带来巨大回报的。
最后,这一新举措的第三项内容是重大工程建设——中国将重点开展165项重大工程项目,为经济发展注入资金支持。考虑到全球出口需求的下降和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除了传统的基础设施投资,尽管中国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的路径选择有限,但从环境的角度来看,这仍然是令人不安的。
“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并非易事。”
中国已经迅速跻身全球绿色债券发行大国的行列,并已设立了600多只绿色私募股权基金。这表明目前市场上可用资金很多,但主要挑战在于寻找环境友好的项目进行投资。
金融机构在为这些重大项目提供融资时,应遵循较高的绿色信贷标准。中国为促进”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绿色投资制定了绿色投资原则,国内项目投资也应同样遵循绿色可持续原则。
此外,中国各省的重大工程项目是中央政府振兴地方经济举措的一部分。对于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实施,中国应执行严格的污染防治准则,并要求遵循绿色建筑实践,鼓励可持续发展。
中国将继续重视环境保护,这一点仍是可期的。中国人民银行在日前公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征求意见稿中表明,清洁煤项目将不再具备资格发行绿色债券。
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也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承诺,中国政府不会放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要求。
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护环境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全球经济和健康危机期间。但是,如果中国在气候目标上有所动摇,中国和世界或将面临的长期代价,其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在继续建设和落实经济复苏计划的同时,应全力确保其绿色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