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作者:牛红卫,朱力

长着的森林所提供的价值,远比将其采伐所获取的收益高。乍听上去,这似乎有违直觉,但它却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最新认识,也将重塑人类对待自然的方式。对自然的这一新的认识也开启了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新模式:为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在这种模式下,自然资源不再被视为仅供采掘利用的一次性原材料,而是自然资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系列生态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从食物、清洁的水和空气到调节气候和储存二氧化碳等。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的当务之急便是将这种新的理念更多地运用到各类政府政策和商业决策中,从而更有效地保障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从中获取的惠益。

经过近40年的经济飞速增长,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挑战和资源制约日益凸显。而从长远看,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健康、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为此,中国踏上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征程。中国领导人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生动而精辟地概括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和决心,其对生态系统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强调也与过去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GDP至上的旧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但这仅仅是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将生态文明的宏大愿景和目标转化成缜密的政策和具体的行动,催生转型,产生实效。

Natural Capital 2保尔森基金会正在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八月初,我们为来自中国有关政府部门的代表团在斯坦福大学举行了以“将自然资本的价值纳入决策和融资”为主题的培训。该培训是保尔森基金会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开展的联合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协助中国探寻、设计能更好地体现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政策和机制。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学员们先在斯坦福大学的课堂上向世界一流的专家学习了解自然资本的理念和核算方法、与自然资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在实践中应用的案例、以及国际上实现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各类模式,并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代表团还参加了两次校区附近旧金山湾区的野外考察,了解当地政府和社区如何因地制宜地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降低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加剧的洪灾风险,以及旧金山这样的经济发达城市如何通过加强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来保障自然为城市提供的生态服务。例如,当地正在努力恢复滨海地区沿岸的沼泽地,以缓解洪水对当地居民带来的威胁。这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再结合传统的人造防洪堤,将为当地社区提供更加有效的防洪保护。

课堂培训后,学员还前往路易斯安那州与州政府相关官员和研究机构座谈、交流,了解该州如何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因为该州在这方面的尝试广受赞誉。该州的发展规划不仅认可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还将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作为应对未来气候风险的解决方案之一。这次交流的针对性强,对于多位直接参与了中国近年来各类五年规划的制定或实施的学员很有启发意义。之后,学员还实地考察了当地的湿地补偿银行(wetland mitigation bank)项目点,了解了美国湿地的‘占补平衡’机制和法律依据、湿地补偿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私人资本的参与方式及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与角色等。学员还到访了旧金山湾区的Point Reyes国家海岸公园,与公园的管理人员深入交流,重点了解其如何平衡公园内社区的传统牧业对草场的利用和自然资源保护目标的经验。这些实践和经验对来自中国的学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巨大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透支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如何设计、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来达到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双赢将考验中国决策者的智慧。

Natural Capital 3

短短两周的培训中,呈现给学员们的新概念、新信息可谓目不暇接,从自然资本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学,到规划、政策,以及项目实施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对学员而言,课堂授课固然让他们受益匪浅,然而更重要的是,课堂外的实地考察体验也引发了学员们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通过此次培训,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然生态系统是有经济价值的,这个价值也是可测可算的。”一位学员总结说。在一堂关于通过恢复和加强自然资本来提高沿海地区抵御自然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讲座后,一位来自沿海省份的学员深有感触地说道:“我们目前依照四类主体功能区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是朝科学规划迈出的第一步。但相较于美国的实践而言,我们的方法还不够精细。在未来开发项目的选址上,我们还需要在更小的尺度上做更深入的分析,需要充分利用、发挥基于自然的‘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有效降低各类风险对这些项目和地区的威胁。”在考察完湿地补偿银行项目后,一位来自中央部委的学员感叹道:“湿地补偿银行的例子对我太有启发了,这充分体现了‘谁破坏谁修复,谁提供谁获益’的生态系统服务保护原则。这种模式也为民间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创造了空间。在中国,我们也有类似且刚刚起步的尝试,但目前主要体现在耕地的占补平衡政策上。我们应该探索湿地补偿银行模式在中国应用的可能性,并要创造相应的政策环境。”

作为此次培训的组织方之一,听到这些反馈,我们感到格外欣慰,也深受鼓舞。在我们看来,自然资本的理念已经在学员们的头脑里扎下了根。更重要的是,学员们已经在用新的视角来思考、衡量他们决策中的利弊得失,以及未来进行改进的方向。就我们而言,这正是我们举办此类培训的初衷——传递新知,激发行动,助力中国更好地保护“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