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遥测技术的东亚迁徙水鸟和湿地研究

2022年4月20日(周三),作为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系列讲座”的第四讲,中国生态大讲堂特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曹垒研究员系统地讲解了“基于遥测技术的东亚迁徙水鸟和湿地研究”。本讲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秀波研究员主持。讲座采用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其中在线参会人数达412人次,在线参会人员来自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政府机关、科研院所、NGO机构等。

作为湿地和水鸟保护领域的资深专家,曹垒研究员首先介绍了鸟类文化,并指出中国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水鸟迁徙路线的关键区域,研究和保护迁徙鸟类拥有重要意义,而水鸟遥测技术在水鸟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后,曹垒研究员重点介绍了鸟类遥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水鸟和湿地监测方面的应用及研究进展,提出了四个科学问题并分别进行系统的解答:

  • 长江水鸟近缘种的共存机制

曹垒研究员指出,秋冬季水位逐步下降,为食块茎水鸟提供新的觅食空间。支持长江水鸟近缘种共存的机制有两个。首先,栖息地海拔高度和水位过程的共同作用,形成植被质量和生物量空间异质化,支持了近缘种共存。其次,体型效应(体型差异、喙长度差异等)、觅食生态位分化也促进了鸟类近缘种共存。

  • 东亚越冬水鸟的种群动态和机制

曹垒研究团队首次结合4种方法(分子生物学、卫星追踪、物种分布模型、稳定同位素的贝叶斯建模)研究迁徙水鸟的群体连通性,确定生物地理种群。提出鸿雁沿海种群濒临灭绝,发现全球受胁物种和专食性物种数量下降,广布种数量上升;并针对东亚鸭科鸟类6个下降种群提出保护建议。

  • 鸟类迁徙的策略和驱动机制

欧亚大陆的地理屏障塑造了不同的迁徙策略。在鸟类迁徙机制方面,提出“绿色波浪假说”不具有普适性。此外,还验证了“繁殖地冰雪消融的时间,决定了水鸟迁徙到达的时间”这一机制。

  • 中国湿地对亚洲迁徙水鸟的重要性

曹垒研究员指出,中国大河流域的湿地,支持了亚洲20多国的迁徙水鸟。黑龙江流域栖息地的丧失使得长距离迁徙鸟类个体无法承受;鄱阳湖大坝使得涨落区缩小,导致全球受胁物种觅食面积缩小,进而造成鸟类数量的减少。恢复湿地的泛洪功能,对保护湿地和水鸟至关重要。

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湿地保护修复系列讲座由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保尔森基金会、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主办,并得到红树林基金会(MCF)、UNDP-GEF 迁飞保护网络项目等支持。

曹垒研究员的精彩讲座让与会者收获颇丰。

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