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鸻鹬类的迁徙生态与保护

2022年5月31日(周二),作为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湿地保护与修复专题系列讲座”的第五讲,中国生态大讲堂特邀复旦大学马志军教授讲解了“黄海鸻鹬类的迁徙生态与保护”。本讲由干晓静博士主持。讲座采用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参会人数达361人次,在线参会人员来自部分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政府机关、科研院所、NGO机构等。

马志军教授首先对黄海湿地的基本情况以及鸻鹬类水鸟的特征习性进行了介绍,回顾了过去二十年来黄海湿地的迁徙鸻鹬类调查情况,强调了黄海湿地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重要性。黄海湿地对迁徙鸻鹬类的作用主要包括:关重要的能量补给地、恶劣天气/体弱个体的临时休息地、调整迁徙日程、积累用于繁殖期活动的营养和能量、换羽场所五个方面。

马志军教授分析了黄渤海鸟类调查中鸻鹬类种类与数量的变化情况,提出由于围垦、互花米草入侵等原因造成的滩涂面积减少和栖息地质量下降是鸻鹬类面临的重要威胁。

他还指出食物资源的减少也是鸻鹬类面临的威胁之一。例如,过去几年来在鸭绿江口,大滨鹬的主要食物光滑河蓝蛤的密度大幅度降低,大滨鹬的觅食受到了严重影响。为了应对这一威胁,马志军教授建议了实施人工食物补充方案的三个步骤,包括确定是否需要补充食物、设计食物补充方案并按计划实施、评估食物补充的效果。根据鸭绿江口人工投食实验的效果,马志军教授总结到:大滨鹬的食物补充方案为开展以野生动物保护为目标的食物补充实践提供了参考,但这只是特殊时期野生动物保护的临时措施,维持滨海湿地的健康以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是鸻鹬类保护的关键。

最后马志军教授谈到,过去十年来,整个沿海地区迁徙鸻鹬类的保护政策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新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使得水鸟栖息地得以有效保护,滨海湿地保护形势持续向好,在国内外广受赞誉。鸻鹬类栖息及其栖息地的保护仍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合作,政策制定、保护行动落地、有效管理、长期监测、评价预测、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都是保护的重要基础。

马志军教授的精彩讲座让与会者收获颇丰。

更多精彩内容,请观看直播回放↓↓↓

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湿地保护修复系列讲座由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综合中心、保尔森基金会、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主办,并得到红树林基金会(MCF)、UNDP-GEF 迁飞保护网络项目等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