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自然守护实践 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经验分享会

近日,由保尔森基金会、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经验分享会”通过中国生态大讲堂线上平台成功举办。

此次分享会邀请了“保尔森奖”的部分评委、生态保护专家、往届获奖项目方代表围绕“保尔森奖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作用”这一主题,深入交流了新时代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转型和变革的方向和路径,介绍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佳案例,以推动更多创新实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的安亚强秘书长主持了本次活动。

“保尔森奖”评委、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教授阐述了中国实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变革性转变的原因、具体内容及实现途径。他提出,政府与相关部门应通过倡导保护意识主流化、通过统筹保护和利用、统筹布局城镇与自然保护地体系而建立全局性的自然保护–绿色发展政治框架、及通过倡导保护行动的全民化等途径来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变革性转变。杨锐教授特别指出,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中国完全有条件也有能力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完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变革性转变。

作为保尔森奖支持机构之一的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中国项目首席保护官王会东博士介绍了塞舌尔“债务换自然”和阿拉巴马海岸生态修复两个TNC实施的优秀案例。塞舌尔案例将金融创新和债务危机与自然保护结合,将债务转换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既解决一个主权国家的债务危机,又促进了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阿拉巴马生态海岸案例则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把人工和自然的生态系统结合起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保尔森奖”评委会联席主席、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教授回顾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会议的成果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解析了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趋势和实现目标的科学途径,并展望了“保尔森奖”如何助力未来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实现。马教授提出,需要政府的主导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来减少和消除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并通过保护、修复和变革性改变来实现自然向好的局面。

 

“海口湿地保护修复项目”“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及碳汇+项目”分别荣获保尔森奖自然守护类别2020年和2021年的年度大奖。

海口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吴淑邦先生系统介绍了海口市湿地保护修复工作的经验。海口市从高位推动、科学规划、加快立法、依法保护和资金保障5个方面全面发力,推动了湿地保护项目的落地见效。吴淑邦副主任指出,海口市将湿地保护纳入了海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同时积极探索湿地保护合理利用工作,通过因地制宜的“湿地 +”模式,打造湿地旅游、湿地农业产业和休闲产业等,推动整个海口的湿地保护工作。

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赵刚源党总支书记介绍了顺昌县“森林生态银行”及“碳汇+”创新项目。“森林生态银行”借鉴商业银行的做法,将分散零散的森林资源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整合,专业化运营,让林农获得了长期稳定的收益,实现了森林增绿、林农增收、集体增财的多方共赢。该项目还以“碳汇+金融”的合作模式实现金融助力碳中和,并在全国首创“一元碳汇”扶贫试点项目,既找到了林业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途径,又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助力全面乡村振兴。

 

“保尔森奖”设立“绿色创新”和“自然守护”两大类别,立足城市人居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两个维度征集创新的解决方案。“自然守护”类别旨在发掘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解决方案,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紧迫挑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过去的两年中,优秀申报项目层出不穷,涵盖了多种类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濒危物种保护、保护地管理建设等诸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