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 “2023年长江、沿海湿地保护网络培训班”在长江沿海交汇之地——上海举办。来自国家林草局、长江及沿海21个省市区的湿地保护管理部门和网络成员单位代表,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研单位代表及专家学者约110人参加会议。与会代表围绕新时代下的中国湿地保护这一主题,就中国湿地保护法和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5年)等政策解析,高新科技在湿地及水鸟监测中的应用、湿地自然保护地的管理与实践、社会参与下的湿地保护及湿地修复典型案例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旨在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提升湿地修复水平和管理能力,强化网络成员合作伙伴关系,推动长江、沿海湿地保护网络的可持续发展。
长江流域和沿海区域的湿地保护修复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鲍达明在开班式上从不同方面总结了近些年来在中国在湿地保护和修复方面的工作和成效,并强调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做好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反馈问题的整改、强化湿地调查监测监控、继续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进湿地履约工作。同时,他特别强调了长江、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是推动流域湿地保护的有效形式,而培训班的举办,也为长江、沿海湿地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带来支持和动力,可使中国流域湿地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良好发展。
培训班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原一级巡视员程良和一级巡视员鲍达明分别介绍了中国湿地保护立法及其实施情况和《全国湿保护规划(2022-2030)》的内容。保尔森基金会顾问Terry Townshend、同济大学董楠楠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雷光春教授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秀波研究员分别从城市鸟类多样性保护、保护地的低碳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迁徙候鸟保护协同的技术和水鸟迁飞通道保护策略四个方向介绍了湿地和候鸟保护的新方向和技术。同济大学吴承照教授和自然地理摄影师边缘先生则从社区发展和野生动物摄影技术的角度介绍了社会力量如何参与和融入湿地保护。上海崇明东滩保护区事务管理中心吴巍高级工程师、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张凤莺主任和盐城湿地和世界遗产地管理中心、黄海研究院的闫泽群总经理还在培训会上分享了保护地管理、湿地保护和修复技术及创新融资机制等方面的经验。
培训班学员还实地考察了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一步了解了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的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及其成效,还参观了保护区自然教育展馆和设施。
本次培训班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和人事司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管理干部学院、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保尔森基金会承办,中国湿地保护协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上海崇明东滩保护区事务管理中心协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和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对本次培训班的举办提供了部分资金支持。
关于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
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由原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与保尔森基金会联合倡导发起,并于2015年6月在福建省福州市成立,成员由中国沿海11个省份的湿地管理机构、国际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相关社会组织等组成。该网络得到了老牛基金会和河仁慈善基金会的大力支持,旨在通过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打造沿海省份湿地保护和管理长期合作与交流平台,并促进网络成员达成协调一致的保护行动。该网络是继长江、黄河流域湿地保护网络之后,第三个全国湿地保护网络。目前,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成员单位总数达到8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