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总面积393万公顷的黄河流域湿地?

“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战略与优先行动”项目指导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

近日,保尔森基金会、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北京联合召开了“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战略与优先行动”项目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生态保护、水文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NGO代表参会。

本项目作为“中国滨海湿地保护管理战略研究项目”和“中国沿海水鸟及其栖息地数据集项目”的延续,将系统评估黄河流域湿地现状、保护优先区等,制定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战略与优先行动计划,为黄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为何开展“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战略与优先行动”?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和重要的经济地带,以仅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量,承载着中国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的用水需求。黄河两岸分布着类型复杂多样的湿地,总面积393万公顷, 约占全国湿地面积的6%,是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支持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国土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与1980年相比,2016年黄河流域湿地面积减少了13%,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严重。

2021年,中国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写入国家战略,明确了“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性要求。黄河流域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作为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黄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较高,气候变化和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等均影响着黄河流域湿地的生态健康,导致湿地面积减少,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持续退化。因此将湿地保护有效融入流域综合管理是实现黄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鲍达明副司长指出:“这个项目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湿地保护法落实、湿地保护相关规划制定及湿地生态系统监测提供具体行动。”

保尔森基金会生态保护项目牛红卫总监表示:“该项目应在系统分析国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关需求基础上,聚焦黄河流域湿地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地域生态环境特点,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类似流域湿地管理先进经验,制定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战略与优先行动计划,在项目中可考虑创新引入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市场化投融资机制。”

如何保护黄河流域湿地?科学研究不迷路

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秀波研究员系统介绍了项目实施方案:

  • 首先,项目以水鸟栖息地为切入点,分析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优先区和保护空缺,探索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与水鸟栖息地分布的时空转变;
  • 同时,项目将借鉴国内外有关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典型案例,结合黄河流域地域环境特点,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出发点,分析和探索黄河流域湿地退化机理,提出相适应的湿地修复模式;
  • 最终,本项目将制定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战略和优先行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项目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士:“开展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战略与优先行动项目将为黄河流域湿地保护提供很好的基础支撑。黄河流域的相关研究应契合国家湿地保护的相关战略和规划,同时考虑流域不同区域的湿地特征与功能的差异,将水资源与生态系统功能结合起来,集中解决主要问题,确定需要保护的湿地,并制定相适应的湿地保护管理对策。”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黄河流域湿地保护应考虑人地协调关系下新生态经济的理念,更好的推动黄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流域管理。

项目联合发起发、老牛慈善基金会安亚强秘书长:“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与支持,项目指导委员会的确立及全过程参与,执行团队的专业性,合作伙伴的通力协作这几点将有利支撑黄河流域湿地保护工作的实施。”

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专家和NGO代表分别从流域湿地保护与修复关键技术、流域湿地碳汇监测、湿地保护与管理模式、人工湿地保护、流域水沙变化、生态需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项目实施方案后续完善建议。项目组听取了专家意见,将进一步细化和完善项目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