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破解红树林可持续修复难题

今天是“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国际日”,作为“海洋卫士”,红树林是全球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但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它有红树林分布的众多国家,红树林周边社区居民往往守着丰富的红树林资源却面临生计困境 ,海水养殖成为其维持生计和收入的重要来源。

上世纪,中国的红树林曾面临大面积被毁、被用于海水养殖和围垦种植农作物的威胁。如今这种情况在中国沿海地区虽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但在其他诸多国家,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仍然普遍存在。

如何在保护红树林的同时破解社区生计难题迫在眉睫。

战略研究开启科学保护红树林之路

2018年11月,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的指导下,保尔森基金会、老牛基金会、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共同启动了“中国红树林保护及恢复战略研究”项目,并于去年6月发布了项目的核心成果。项目报告指出,虽然滩涂造林曾经是中国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但是存在着造林成本高、成效低、技术难度大、生态功能有限、侵占水鸟重要栖息地等诸多问题,故“退塘还林\湿”应成为中国红树林修复的主要途径。

2020年8月,中国发布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其中也强调要科学营造和修复红树林,在清退自然保护地内大量养殖塘的基础上,优先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

然而,退塘还林并不是单纯的在养殖塘种活红树就能解决的问题 ,还需要考虑红树林周边居民的可持续生计。

因此,如何将红树林巨大的生态价值转变为生态产业优势,如何寻找到一条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的红树林生态修复之路,形成“保护红树林就是保护钱袋子”的理念,化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推动退塘还林政策的落地,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红树林可持续保护和利用的重大战略需求。

广西案例:破解红树林可持续修复难题

经过数十年的潜心钻研和躬耕,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主任范航清研究员 带领团队初步建立了“红树林滨海湿地一体化生态修复体系”,通过三大原创技术完成地埋管道、地下养鱼、地上种红树,使滩涂养殖与红树林生长并存;同时,通过建造生态海堤和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探索堤外红树林的原位生态利用和堤内传统虾塘的生态改造产业化升级。

图丨红树林滨海湿地一体化生态修复体系示意图

一、红树林地埋管道鱼类原位生态养殖系统是这一体系的核心,解决了传统滩涂养殖与红树林争夺滩涂空间的世界性难题,成为中国及亚太地区红树林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成功范例。
该技术原创了小空间养殖、大空间生态修复的红树林可持续利用模式,突破了退潮后滩涂暴露无法进行鱼类养殖的难点,实现了不砍伐红树林、不改变滩涂自然属性就可进行红树林生态养殖的可持续模式。

图丨地埋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系统剖面结构

这一模式的应用实例表明,可实现养殖产值9000元/亩,是同面积红树林林下天然海产品产出价值的22.5倍~45倍,比2015年越南广宁省红树林基围养殖平均年产值高8.4倍。不仅可带来经济收入,还可有利于减缓红树林湿地破碎或修复受损的红树林生境。

图丨地埋管网红树林原位生态养殖区红树林恢复情况

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技术的四大优势

  1. 实现了潮汐能的多级利用
    池塘养殖水体需长时间电动充氧,地埋管道系统为潮汐供给溶解氧,为绿色能源。结合生态纳潮混养塘的开发利用,接驳组合式栈道青蟹养殖装置,实现了潮汐能的多级利用。
  2. 不改变滩涂属性
    地埋管道系统为地下管道供水养殖,不需要砍伐红树林建塘建沟。地埋管道系统的投影面积仅占红树林林地面积的3%~5%,施工对现存红树林的干扰很小,施工完毕后滩涂依然可以进行种树和海洋动物增殖。
  3. 促进红树林生长
    地埋管道系统采用先施工再人工种植红树林的模式,可快速进行红树林恢复。地埋管道系统的水体为潮汐驱动,水化要素与自然海域水体基本同步,残饵和排泄物等每日低浓度排放,不仅不污染环境,还为红树林的生长提供了养分。
  4. 提高生物多样性
    地埋管道系统对周边红树林扰动小,提供海区饵料生物,林下滩涂的海洋动物可以自然繁衍生息,林下滩涂天然底栖动物多样性和生物量明显提高,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服务功能。

二、废弃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则是让退塘还林政策全面有效落地的一个突破口。范航清团队经过长期实践探索,提出并初步开展了“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模式研究:将25%-50%的虾塘水面用于重建红树林和盐沼植被,剩余水面用于养殖。

图丨传统虾塘红树林生态改造基本技术路线

废弃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能量梯级利用养殖理论设想:这一模式根据物种共生互补原则,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空间和环境中共同生活,以期提高养殖稳定性、降低养殖污染排放,形成废弃虾塘红树林恢复、生态养殖、水体安全排放的气候友好技术。根据理论推算,生态改造能使虾塘综合效益增加30%以上。

图丨废弃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能量梯级利用养殖理论设想图
图丨废弃虾塘红树林生态农场试验现场

三、建造生态海堤,强化滨海湿地生态功能。传统海堤虽然保护了沿海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但因此减少了自然岸线,损害了滨海湿地生态功能。生态海堤可将红树林生态系统与海堤内人工湿地生态系统联系为一个整体。

图丨广西防城港红沙环生态海堤:2012年受广西海洋局委托,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和广西海洋研究院设计并监造了中国第一条生态海堤—广西防城港红沙环海堤。

项目根据生物多样性、海陆交互作用及生态位科学原理,首次将物理抵御、生态防护和文化休闲三大功能理念综合用于海堤的生态设计,形成了生态海堤的5大垂直功能层次和18大类25小类功能区块;开发了堤脚潜坝等生态关键技术,为海堤生态系统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生境。

  • 安全方面:生态海堤一期工程以来,在9次台风暴潮(最高14级)和历次防城江洪灾中安然无恙。
  • 生态方面:堤前潜坝有效提高了人工恢复秋茄林的成活率,促进了天然红树的扩散能力,到2020年新增红树林面积45.23%;特制的铰链护坡砖,使堤身植被覆盖率由原先的4.25%提高到2020年的90%;堤脚鱼礁对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的养护作用效果显著,再现了岸线的自然生态功能。
  • 景观方面:成功构建了海洋高等植物群落→海岸刺灌丛→季雨林海陆过渡带稳定群落,自然优美,使沿岸空间溢价了56.76%,总溢价量高达41.6亿元,是工程总投入的78.49倍。
  • 管理方面:建立了生态监理制度和生态效果评估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生态理念的工程实现率。红沙环海堤的成果已指导广西7条海堤的生态化改造工程,并在全国沿海地区得到广泛借鉴。
图丨生态海堤主体模式剖面图

生态海堤规划遵守的四条科学准则:

  1. 尽可能保留海岸原有走势与地形,摒弃岸线取直规整的传统思路;
  2. 尽量保留和修复原有海岸植被,构造海陆过渡带,缓坡入海;
  3. 海堤绿化尽量使用乡土滨海植物,少用城市绿化常规树种和外来树种,杜绝生物入侵种;
  4. 临海侧海堤堤脚是海陆生物廊道的链接点,应尽可能构造异质生境,有利于物种交流。

应用前景

应用“红树林滨海湿地一体化生态修复体系”开展红树林恢复,不但可以有效促进红树林的快速生长和生态系统健康水平的提高,还在保护、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同时发展了蓝色经济,通过合理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资源,在实践中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现实。

不仅如此,该系统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其它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也具有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有望成为依赖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海岸社区增加收入的一个新的选择,从而有助于人口密集的东南亚沿海地区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范航清等. “虾塘还林及其海洋农牧化构想.” 广西科学 02(2017):3-10.
[2]范航清等. “生态海堤理念与实践.” 广西科学 05(2017):427-434.
[3]王文卿等. “红树林退塘还林研究进展.”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0(2021):348-354.
[4] 王文卿、石建斌等著. 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 中国环境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