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在当下的局限性

作者:宋厚泽

Zhou-Xiaochuan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放缓,越来越对的人认为中国将会像其他国家一样推行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中国经济体内的一些扭曲使得中国的央行不能不权衡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进一步产能过剩和坏账,从而使得人民银行在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时加倍谨慎。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媒体最近经常报道中国的融资成本并没有多少下降。

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但中国经济,尤其是金融系统,至今仍遗留有很多问题。中国国企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决策往往不够谨慎,导致了大量的低效率投资和坏账。但因为中国的银行都相信贷款给国有部门几乎不会有风险,因此他们愿意以较低的利率继续提供贷款。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任何宽松货币政策都不可避免的会导致已有结构性问题的进一步放大。但是央行没有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像所有的央行一样,人民银行可以控制短期利率并进一步影响无风险资产的利率。但央行通常不能干预银行的贷款利率(中国2013年正式放开贷款利率)。解决上述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让金融机构相信国企和地方政府不会得到任何形式的救助,但央行对此无能无力。

因此,人民银行面对一个两难问题:如果全面放松货币政策,国企和地方政府将会得到大量的廉价资金,并进行大规模的低效率投资。或者相对收紧信贷,以经济进一步下滑的代价来减少低效率投资。周小川行长在今年三月份的博鳌论坛上提到了这个问题并认为进一步的结构改革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他指出“一些过剩的传统产业依然占据过多的银行贷款以及资本市场的资源“。李克强总理在最近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也表示了中国当前的问题必须靠经济结构调整来解决。

作为一种折中的办法,人民银行不得不使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来刺激经济同时尽量避免大规模无效投资。在最近的620亿美元债转股注资之后,人民银行已经形式上成了国开行和进出口银行的股东。国开行同时还享受由央行提供的优惠抵押贷款。这类非常规的措施究竟是否比全面放松信贷有效取决于政策性银行是否能比商业银行更有效率的分配资金。中央政府似乎对此很有信心,银监会最近宣布国开行的债券长期风险权重为零-国开行债券由此等同于国债。但这一系列政策是否会有效还需要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