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否会成为中国空气污染问题的转折点?

作者:侯安德

Air Pollution
河北省保定市被评定为2014年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

2015年是否会成为中国向空气污染宣战的一个转折点?11月中旬发布的《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让中国的环保界欢欣鼓舞。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称赞这是中国首次做出设定绝对碳排放量上限的具体承诺。鉴于许多分析师曾预计已经是全世界最高水平的中国的碳排放量将快速增长数十年,到2030年排放量达到峰值的这一承诺可是件大事,为一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上的显著进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国正在积极制定另外可能设定煤炭消耗量上限的政策,而煤炭是中国的颗粒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贡献因素。中国的七个碳交易试点地区已经启动和运行,建立了交易量记录并形成了稳定的价格。这些试点地区也凸显出主要的不足之处,如模糊不清的底线和减排目标,这需要在中国2016年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前予以澄清。

在法律方面,中国正在研究制定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应该会于明年开始生效,将收紧电厂和工业的排放标准,同时提高对不遵守环境法规的处罚力度。中国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将传达出信息,表明政府的新执法权力是否强大到足以迫使大型国有企业达到现有治污标准和新的排放目标。具有积极意义的一步是政府在2014年宣布官员的工资和升迁将与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脱钩,更多的重点将放在环保绩效上。不过,目前仍不清楚的是政府将如何落实官员的关键绩效指标,特别是在像河北这样的工业省份。官员是否会因为优先保护环境而得到充分奖励?如果不是这样,他们是否会对已经宣布的煤炭消耗缩减计划、钢材和水泥产能过剩以及其他结构性经济问题采取推诿和规避的态度?

与此同时,制造污染者正越来越难隐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这个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在新的手机应用程序上推出了一个名为“谁在制造污染?”的功能,这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帮助公众和政府官员监督污染者。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的应用程序和季度报告生动地展示了钢铁和电力行业的国有企业如何时常公然违反排放标准,其中包括2014年最近一个季度期间。

2015年的一大问题将是美国和中国能否携手合作,把应对气候变化的自愿承诺转化为全球协调行动。最近美中两国达成的协议带来了希望,其他国家可能会效仿他们的榜样:例如,菲律宾最近就与其发展中经济体谈判组分道扬镳了,同意设定碳排放上限。在2015年底于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之前,很难说会有多少其他国家将纷纷效仿。不过,既然中国都已经同意设定排放上限,其他国家可能就更难打出“发展中国家”这张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