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侯安德

近期召开的巴黎气候峰会制定了一个强大的全球性框架公约,鼓励与会各国承诺减少碳排放。但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承诺落到实处。各国、各地区和城市都面临一大难题:如何从煤炭等碳排放较高的传统能源,过渡到风力和太阳能等低碳或零碳排放的能源。如何扩大新能源的利用,特别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几乎是每个国家都在研究和探索的主题。但问题是,大多数国家都没有消纳可再生能源所需的能源网络或政策模式。
我们最近到河北省张家口实地考察。河北省工业密集,污染也很严重;张家口则是中国可再生能源并网的一个试点城市。张家口是2022年冬奥会的主办城市之一,因此备受瞩目。国家发改委已将张家口指定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张家口承诺,到2030年,80%的电力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无论是比例还是绝对装机容量,这个目标都将超过美国加州和德国目前的计划。
张家口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速公路沿途,风力发电机组几乎随处可见。但张家口城市规模相对较小,无力全面消纳本地的可再生发电量。此外,张家口的输电能力仅有5.5吉瓦,而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能力高达8.8吉瓦。与同样遭遇输电瓶颈的其它城市和地区一样,张家口努力创造电力需求,以避免可再生能源发电被浪费。张家口正在积极吸引电子数据中心、氢气工厂,以及使用可再生电力的其它用电产业进驻。
然而,张家口不是一座孤岛,也不应孤立看待张家口的电力政策。张家口位于京津冀地区腹地,中国政府已经将京津冀列为示范区,尝试通过区域性综合政策,来解决中国的经济和环境问题。但是,尽管张家口创造电力需求的做法有助于增加本地就业,提高地方税收;对于实现区域性能源转型的目标却没有太大帮助。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和地区政府出面协调,推动电力行业的全面改革,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低和浪费现象仍将继续存在。举例来说,可以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在整个地区内购买和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的行为。
从单个城市的可再生能源规划过渡到区域性规划,需要整个区域的领导层合作,共同解决向分散的电力用户输送本地生产电力的问题。如何将可再生能源电力从生产过剩地区输送到用电地区,并非张家口特有的难题。事实上,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日益增多的情况下,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求解的难题。
高效的输电线路是高效输电的关键之一。最近,国家电网董事长刘振亚在休斯顿召开的剑桥能源周上提出了一个宏大设想,即建立一个“全球能源互联网”,通过大规模的全球特高压电网,在全球范围内输送可再生能源电力,降低化石能源产生的碳排放。这是一个大胆、超前的计划,代表了未来电网的雏形。
但是,如何利用这些特高压线路,电网运营商应优先利用哪种来源的电力,仍然是摆在眼前的障碍。德国和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做法值得借鉴,两地都成功地消纳了大量的风能和太阳能电力,浪费率非常低。德克萨斯州的电网运行与美国其他地区分离,对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来说是一个特别严峻的挑战。2009年该州的可再生能源浪费率(弃电率)超过17%。但如今,得益于专门为改善风电并网所设计的新型输电线路,弃电率已降至0.5%。
对中国的京津冀等地区来说,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发电在更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资金,而不是技术。具体来说,中央可以制定更明确、连贯的经济激励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和电网公司领导优先将可再生能源电力并入现有电网。可喜的是,近期公布的国家电力改革措施明确规定,将推动省内和跨省可再生能源交易。不过,鉴于税收体制不合理以及电网障碍,地方政府仍会着重在本地寻找短期解决方案。这恐怕是中国可再生能源浪费日益恶化的一个原因——全国弃电率从2014年的个位数,上升至2015年的15%。
解决之道在于,既需要在全国层面制定鼓励电力行业提高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全政策,也需要从地方层面(如:张家口)积极摆脱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模式。这当然会伤害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包括在严格控制的旧电力体制下获益的官员。但在制造业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中国可以借机实现转型,同时也可向全世界展示可再生能源并网能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简而言之,这将是中国领导层要面对的政治意愿的一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