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撰写即将发布的《中国的新机遇:可持续的经济转型》报告,保尔森基金会在研究过程中与来自美国的铁锈地带城市的多位专家进行了讨论。我们一直希望了解是什么因素促成了(或没有促成)匹兹堡、克利夫兰和托莱多等地的复兴。 随着中国逐渐摆脱以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京津冀地区,尤其是中国最大的钢铁产区河北省(2014年占全国钢铁产量的28%),与美国的铁锈地带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历一样,正在出现类似的情况:需求减少、产量下降、工作机会丧失,从而导致为了潜在的革新而进行深刻反思。下面是这些专家提出的部分见解:
如果没有更清洁、更有吸引力的环境,匹兹堡的复兴能否发生?
卡伦·克莱(Karen Clay),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学副教授:没有环境治理,匹兹堡的复兴绝对不可能发生。即使经过了环境治理,匹兹堡因为地理位置所在,依然有轻微的空气质量问题。但随着煤电厂逐渐关闭并让位给天然气电厂,空气质量不断改善。与此同时,匹兹堡的水质也在不断改善。此外,对河边公园和自行车道等城市景观,也投入了大量资金。
吉姆·拉塞尔(Jim Russell),克利夫兰州立大学人口动态中心研究员:可持续性和环境质量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关系到健康及工人的生产力,而治理环境的更大好处是人们的印象会改变,从而为经济转变提供支撑。如果市民或外人觉得这个城市很脏,那他们会认为这个城市毫无希望。如果能改变这种印象,让市民感觉这个城市值得保护和改变,这才是价值所在。
在铁锈地带城市复兴的这些年间,市领导们都犯过哪些错误?
萨拜娜·德特里克(Sabina Deitrick),匹兹堡大学公共与国际事务研究院副教授:我想指出的是一些复兴战略总体上有所滞后。这是因为政府领导层想保护传统行业的就业。匹兹堡一些顶尖的经济学家早在1960年代就提出,这座城市终将改变发展方向,但领导层不听。那个时候,即使钢铁行业已经在萎缩,但仍是主角。底特律也是如此,领导层倾向于认为经济低迷不过是汽车行业盛衰期的一部分。
吉姆·拉塞尔:最严重的错误说起来很抽象,是一种观念,认为总能找到一些当地政策来解决问题。真是狂妄自大。强大的宏观经济力量才是城市真正的驱动力,但市领导往往不在意。为阻止“人才流失”,以免受过教育的市民纷纷离开,市领导和公私合作机构往往启动大型资本项目,将本地税收用于机场、会展中心、轻轨及体育场的建设。但其实,他们应该把钱花在基础研究上,选择一个技术集群并设立目标,像德州大力发展癌症研究并从其他地区挖来癌症研究人员。这才是成功的调整手段。
亚伦·雷恩(Aaron Renn)曼哈顿政策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在我看来,最大的问题是,城市领导层没有从战略角度来处理城市规划和城市问题。克利夫兰、托莱多、匹兹堡及芝加哥四个城市的情况完全不同,但学者和领导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往往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