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莫争春
最近,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管们在京郊举行会议,探讨在中国合作推广绿色建筑。中建总公司是全球第一大建筑公司;中国人民保险集团的财产和责任保险业务在亚洲排名第一,全球排名第三。两者都是各自行业的领军央企。
两大巨头的会晤由保尔森基金会促成。会议在北安河新型城镇化示范项目的建筑工地举行,与会议要讨论的内容相当契合。该项目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绿色保障房项目,最近已有约2万人入住。他们原先居住地已建成了一座可再生能源发电厂。新小区总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全部达到绿色建筑二星标准,比国家规定绿色等级还高一级,而且符合75%的节能标准,充分体现了中建总公司引领行业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不懈努力。

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对中国经济向可持续经济转型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占中国碳排放总量将近一半。中国2006年颁布第一套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8年开始实施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2012年,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2013年,中国颁布国家绿色建筑行动计划。
然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1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目标到规划期末(2015年)只实现了一半,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政部激励政策始终未能落实。保尔森基金会最近发表的报告指出,政策难以落实的主要障碍之一是财政部和住建部都担心获得补贴的绿色建筑的实际性能达不到绿色性能要求。
究其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绿色建筑依照设计图纸获得绿色认证,但在实际运行阶段却往往没有实现设计时的各项绿色性能。世界各地的绿色建筑项目多存在这个问题,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制定的LEED认证体系也不例外。中国针对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分别实施绿色认证,但是目前九成以上获得认证的绿色建筑都是设计阶段的认证,因为这相对容易,而且绿色建筑评价机构有操作空间。这些机构向开发商收费,所以对开发商负责。如果监管不到位,国家激励资金就可能会被滥用。
缺乏信任给绿色建筑市场带来重大打击。中国购房者对楼盘广告宣传的绿色性能普遍感到怀疑,所以也并不关心,不愿意溢价购买绿色楼盘。开发商对绿色性能的额外投资也就难以收回。由于缺乏激励机制,而且投资回报堪忧,投资者对大规模绿色建筑融资普遍都很谨慎。
为了打破这个怪圈,2016年10月,保尔森基金会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共同举办研讨会,邀请绿色建筑政策研究机构、绿色建筑标准制定机构、绿色建筑评价服务企业和建筑能源专家,围绕保尔森基金会报告中提出的绿色保险模式展开讨论,探索如何引入绿色保险机制,通过保险和独立评价机构为绿色建筑增信。保尔森基金会随后又与中建总公司联系,促成这两家行业龙头企业走到一起,共同探讨通过保险增信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的创新机制。

按照构想,通过这一机制,保险公司将为开发商提供绿色建筑保险产品,向购房者保证绿色性能达标。如果建筑没有实现绿色(节能)性能,保险公司赔付未实现绿色性能的损失。在绿色性能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购房者愿意溢价购买并从实际建筑绿色性能获益,例如能源效率提高可以降低能源使用开支,例如节水性能提高可以降低水费开支,尤其是室内环境改善可以导致室内PM2.5、甲醛、一氧化碳、霉菌等减少。
绿色性能有助于节省建筑运行成本,意味着绿色建筑的业主有更多现金流,减少贷款违约的可能性,有更好的信用评级,这样银行也愿意提供优惠按揭利率。因为银行监管部门要求金融机构优先考虑绿色发展,所以银行也可以为有绿色建筑保单的开发商提供优惠贷款。同时,在实际绿色性能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财政部可以履行公布已久的绿色建筑激励计划,不必担心骗补和监察不力的责任。保险公司也可以向独立的绿色建筑认证企业购买服务,对绿色建筑的实际性能进行核证,用市场化的机制替代了行政所不能承受的监察职能。

这套创新机制有望为建筑市场所有利益相关方创造共赢局面,从而形成新的市场推动力,推动绿色建筑(实现运行阶段的绿色性能)。此外,这个模式还可以扩展到建筑节能改造保险,为节能服务公司提供保险产品,促进建筑节能改造市场的发展。
身为建筑和保险行业的领军企业,中建总公司和中国人民保险集团显然都看到了巨大的合作前景。二者联手,可以共同发展绿色建筑增信机制,最终使各自所属的行业受益。建筑业能够向绿色转型,而保险业将开辟一个绿色保险产品的新市场。
这项倡议若要成功推行,还要解决一系列政策和市场障碍。不过,通过促成对话并确定共同利益,我们已经大步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两家公司要与同行和绿色建筑专家一起更深入地探讨各种问题,例如如何量化绿色建筑的性能损失,如何确定保费等。保尔森基金会将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提供意见和建议,希望加快推行绿色保险,推动中国绿色建筑大规模发展。
莫争春是保尔森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