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豪

中国的空气质量已经变得如此糟糕,以至于确实会使人折寿。据一项研究表明,空气污染让中国北方地区老百姓的预期寿命减少了5.5年。幸运的是,为治理空气污染而采取的措施同时也有助于实现经济现代化、减少导致气候变化的气体并使城市更加宜居。
保尔森基金会、能源基金会中国和能源创新政策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一些中国专家和团体共同举办了“重现蓝天-治霾加速” 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在会上讨论了中国为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可以采取的最有效措施。
研讨会上中外专家们的主要洞察观点之一是中国必须建立监测空气污染、发放许可证和执行各项标准的现代制度。这需要进行体制改革,赋予环保部门明确的授权、充足的资源和权力以完成这项工作。第二点意见是推动“协同控制”,即同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物,这远比一次只做一件事更具有成本效益。
在此次研讨会上,约70位世界一流的空气质量问题专家,其中包括50位中国专家和20位国际专家,阐述了打赢这场战斗的原则和方法。
十大原则:
- 建立一个完善的地方空气质量管理组织架构:每个地区需要一个明确授权的主管空气问题的政府主管部门。成立跨行政区的空气质量主管部门,并授权其对所辖区域进行统一的标准制定、排污许可证发放以及减排政策执行。
- 确保足够的人员和资金投入:要实现清洁与健康的空气,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公共财政以及私营部门在空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充分投入。这将需要增加预算,更好的达标规划分析、更多的科学支持,同时培养一批合格的监管人员。良好的执法监督,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偷排和贪污腐败。
- 应用最新的科学分析进行决策:科学研究必须指导空气污染治理,包括科学设定空气质量标准,识别追踪污染源,分析追踪空气质量改善程度。通过对于大气化学过程的机理研究,找到最经济有效的减排方式。
- 建立重污染应急预警和响应系统:各地政府应该迅速有效地应对重污染天气, 必须提前实施应急预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公众健康的影响。
- 制定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并基于成本效益分析进行措施优选:政府应该制定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并对措施的效果及成本进行分析,在执行措施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那些成本效益最高的措施。这样有利于治污措施得到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和公众持续的支持。选择成本效益最高的措施进行落实也意味着在同样的资金和资源的条件下可以实现最大的减排量和空气质量改善。
- 要求应用最佳可得技术(美国环境保护署提出的最严格的标准要求):使用最佳可得技术,这将加速污染减排,给行业一个明确的减排途径,同时促进技术进步。
- 优先考虑具有协同控制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措施:整合空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控制的政策和措施,这比起单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或单独减少空气污染的措施,综合效益更优。
- 采纳充分的激励和处罚措施来确保实施和执法落实:对于违反法律的行为需要有足够严厉的惩罚措施进行惩戒,以预防和减少违法。
- 加强信息公开力度,鼓励公众参与:公众应该知晓相关信息,这样才能信任并支持政府的决策。
- 开展定期的监测和评估,以实现持续改善:对于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或规划的实施进展应该定期监测和评估。这将需要设定一些核心的量化指标,结合空气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基于评估的结果,空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或达标规划应该至少每三到五年进行更新,以适应新的外界情况,满足法规要求。
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洛杉矶和墨西哥城,已经证明通过采用适当的资源和方案可以逆转空气污染的形成模式。对中国而言,在国家层面上着手处理这个问题可能会是个挑战,但人们对蓝天有殷切的需求,同时这种努力具有巨大的潜在效益。
何豪是能源创新政策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执行官,也是保尔森基金会能源与环境项目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