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成可黛
华尔街对煤炭项目已经不感兴趣,全球最大的几家煤炭公司也在申请破产——看起来,煤炭时代行将终结,只剩下那些煤炭工人和社区。一个多世纪以来,煤矿和电厂一直是他们赖以为生的命根子。如何尽可能帮助产业社区转向更加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前景,这是美国要考虑的首要问题。针对以煤为生的社区面临的劳动力和社区发展问题, 奥巴马政府最近提出的“机遇、劳动力及经济振兴合作”计划,就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这个问题在中国要紧迫得多,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重大的经济转型,许多工人有被排斥在外的危险。
全国人大最近批准了人们期待已久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其中包含一些气候问题观察家们乐见的内容: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设定碳排放强度目标;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有效利用能源(包括通过绿色融资等手段);以及强调执行现有空气污染防治法规。这些承诺背后是更大范围的中国经济转型,即摆脱以重型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模式,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未来五年内,预计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扩大一倍,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
但对煤炭和钢铁等高排放行业的工人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预计未来几年这些行业将有近200万人下岗。根据一些政府渠道的消息,为了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并实现碳减排目标,这些行业需要收缩调整,由此导致的下岗人数可能高达预期的三倍。有人指出,这个数量并不算大,只不过占中国劳动力总数的1%,但别忘了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原本都有有实际的工作。要避免严重的失业和社会不稳定现象,同时保证中国真正拥有发展新型低碳经济所需的劳动力,切实稳固的工人转型规划必不可少。
李克强总理已经表示,未来两年至少投入150亿美元用于企业工人再培训。没错,高达上百亿美元。目前还不清楚这些资金将如何精准投入。在中国上一次产业工人大裁员期间,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主要侧重于将下岗工人转移到快速发展的民营经济部门。值得一提的是,上一轮下岗潮的规模要大得多,1995年至2001年间整个国有企业系统有近40%的工人下岗。当时恰逢商品房市场迅速发展,刺激了建筑业的强劲增长,提供了新的蓝领工人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即便如此,据一份学术研究报告称,只有少数下岗工人找到了新工作;其余的人要么就此退休,要么就失业多年。现在这轮下岗潮可能会带来更多痛苦,因为中国经济正在整体放缓,而增长的主要来源是服务性行业,这些行业需要的技能可能与钢铁和煤炭行业不同,而且报酬更低。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同时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国。也就是说,两国向更清洁经济模式转变的积极性最高,转型进程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潜在影响也最大。为此,中美两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有必要在工人转型上起到示范作用。根据过去15年来我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经验,我有一些宽泛的建议,中国目前的转型规划应当包含以下内容(有兴趣进一步了解的人可以参考“阿波罗联盟”的2009年白皮书,其中有更为详尽的阐述):
1. 投资再培训。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所需的基本技能鲜有共同之处。但不应将技术熟练的劳动力弃之不用,而应当加以投资,对这些工人进行再培训,让他们能够胜任新能源经济中更先进的制造业岗位。这类再培训计划应着眼于相关区域中真正的成长性行业的从业技能培训。有可能的话,要动员这些领域的行业领导者参与进来。
2. 快速落实再培训计划。美国的经验表明,在下岗时,甚至是在下岗前,为工人提供再培训的机会,可以大大提高再培训计划的参与率以及再就业率。
3. 为年长的工人提供替代性收入或提前退休方案。脱离重工业岗位的年长工人可能不适合参加再培训。在美国,《贸易调整法案》等大规模工人下岗方案规定,为60岁以上的工人提供长期收入补助,弥补下岗和退休之间的空档。
4. 为受到严重影响的社区提供社区和经济发展援助。采矿和钢铁等地域集中性产业的就业岗位减少,不只工人受打击,以这些行业为中心的整个社区都会受到冲击。工人转型规划最好能针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的扶持和帮助。由于中国着眼于经济结构调整,向低碳产业转型,可以优先考虑对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项目的投资。
5. 对被污染的工业用地进行环境整治。最后一点,随着重工业生产和采矿活动的逐步减少,中国要大力整治这些生产活动遗留的、往往有毒的工业用地,重新用于新的开发项目,或者建设公园或其他绿地。
中国是经济结构调整导致工人大批下岗的最新,可能也是最大规模的实例所在地。不过,政府已经承诺为工人转型投入各种资源,因此有望制定恰当的转型政策,在即将展开的全球能源转型中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