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森基金会共同主办中国环境问题研讨会

_MG_9995

T

保尔森基金会与芝加哥大学和芝加哥能源政策研究所共同主办了名为“中国的污染问题:代价、挑战和前进的脚步”的研讨会。

基金会主席亨利•保尔森作开场致辞,强调了中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经济发展与环保型经济理念并不矛盾。事实上,两者不可能只取其一”,保尔森表示。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发展,使数亿人摆脱贫困。但这种公认的经济增长开始显现出难以为继的迹象。这种有缺陷的模式正在造成严重破坏,一个例子就是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

他解释说,保尔森基金会的工作重点是帮助中国过渡到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最近美中两国在11月签署的有关碳排放目标的协议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他补充说,但两国需要“更快地行动起来”以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美国和中国有非常好的条件可以共同在这方面取得进展。“没有一个国家在创新方面比美国更快”,保尔森说,“也没有一个国家能比中国更快地测试新技术并成规模地推出”。

芝加哥能源政策研究所主任迈克尔•格林斯通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环境经济学家,同时也是保尔森基金会的教师顾问委员会成员,他接着介绍了他基于对淮河以北和淮河以南居民的调查,得出的有关中国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的研究结果。按照中国的国家计划经济模式,淮河以北地区居民享有免费的煤炭和集中供热,而淮河以南的居民则没有。虽然市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给南方地区带来了供热系统,但这一制度基本上保持不变。格林斯通发现,由于燃煤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淮河以北地区居民的预期寿命比生活在空气污染较少的南方地区的居民短五年。“这意味着中国正在失去超过25亿年的预期寿命”,格林斯通说。

_MG_0044

保尔森基金会的自然和环境保护项目总监牛红卫也介绍了对中国的“走出去”经济战略所具有的影响的研究意见。鉴于中国巨大的大豆采购量约占全球大豆产量的30%左右,她说北京方面有条件可以帮助保护受到新建大豆种植园威胁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如果中国政府可以明确表明不希望进口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大豆,这将产生巨大的作用”,牛红卫说。

在这次会议上,同样身为基金会教师顾问委员会成员的杨大利教授与中山大学的黄冬娅共同作了有关石油行业过去对中国环保措施的阻挠力量的报告。据杨大利教授称,由于前安全主管周永康现在已经被逮捕,以其为首的“石油帮”的倒台可能会使环保局能够采取行动。

_MG_0206

中国环境专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学教授王立德介绍了有关中国的“国家资本主义”对环境的影响的研究。最后,全天会议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学教授司徒蕾的报告结束,她介绍了中国新设立的环保法庭,说这“不是向司法授权迈出的一步”,而是“一个协调机制以有助于确保不会发生污染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