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蕾与戴青丽
对失败的恐惧是否正阻碍中国人的创业创新?中国政府的一项新举措表明,文化传统上对失败的敏感性可能正让一些中国企业家对创业望而却步。6月17日,中国宣布推出百项措施以支持中国的创业者,特别是高科技和服务行业的创业者。字里行间透露的信息是要在中国“铺天盖地”的小企业激烈竞争、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指导企业家克服对失败的恐惧并在真的失败时妥善处理。这一举措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激励中国的创业精神和促进小企业发展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目的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而提振日渐放缓的经济增长。
作为中国小企业发展举措的倡导者,李克强总理对中国创业者遭遇的繁琐手续和复杂流程持体恤的态度。“(我们要让)企业注册登记别再那么费劲了”,他说,“市场活力的激发需要政府去清障搭台”。
按照从业人数不超过100人和工业企业资产总额不超过480万美元、其他企业资产总额不超过160万美元的界定标准,中国目前有超过1170万户“小微”企业。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估计,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7%左右,而如果算上个体工商户,那么小微企业占比将达94%。最重要的是,这些企业提供了大约70%的就业岗位。相比之下,美国约有2800万户小企业,占全部就业岗位的55%。
自习近平主席上任以来,简化行政手续和消除行政障碍一直是新一届政府的施政重点。2014年和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措施取消了对新企业注册登记的繁琐行政要求并降低了注册资本门槛,使小企业创业有了很大的飞跃。这些措施公布后短短半年内,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70万家,较2013年同比增长68%。
最新的激励措施包括提供政府补贴、发放小企业贷款、大专院校增设教授创业技能的课程以及要求各级政府尽可能采购创业企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正在推出用地、用电和互联网服务方面的优惠价格措施。又一轮创业大潮将可能随之而来。
此外,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在考虑允许对尚未盈利的企业进行投资的措施,同时还考虑允许通过众筹方式融资。一些分析人士猜测,这个计划让人联想到导致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科技股泡沫的类似政策。
新企业的激增也意味着政府要增强对这些规模较小的业务实体的税收和监管措施,此类企业在有利营商的新政策和激励措施出台之前可能一直运营在灰色地带。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广受欢迎、创造了新商业模式的手机叫车应用程序。严格意义上说,私家车禁止提供商业客运服务,但是这仍然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政府将需要确定如何最好地规范这些新业务却不扼杀创业精神。
创业文化的差异可能对中国人具有启示意义。在美国,硅谷会激励对新的商业创意进行检验。失败被认为或许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关键因素。大多数成功的美国商界领袖都曾经失败或破产过,而且不止一次。对于像中国这样在50多年后都不愿承认毛泽东的有些政策宣告失败的国家来说,这将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转变。
中国最近以简政放权促进小企业发展的种种努力,加上在人员及产品方面的投入,可增强中国人失败亦在所不惜的决心。最终有可能激发经济增长潜力的正是这种创业精神。
本文首发刊载于《赫芬顿邮报》。
魏蕾是保尔森基金会首席可持续发展官,也是一位资深的中国通。戴青丽是战略咨询公司Basilinna的首席执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