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至2020年,预计有1亿多人将成为城市新居民,据保尔森基金会莫争春博士表示,大规模的城市扩张让建筑可能成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40%的全球碳排放量来自建筑业。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莫争春博士阐述了绿色建筑节能投融资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提议引入新的保险机制来激励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莫争春博士的报告促成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与北京市正在合作开展的保险试点项目。与其他中国城市的潜在合作项目也正在讨论之中。该报告的五大要点如下:
- 中国绿色建筑融资需求巨大。而政府提供的资金将不足以满足需求。据莫争春博士估算,为了到2020年实现“十三五”规划的节能目标,中国城市将需要投入65万亿元人民币(2500亿美元)大规模推广绿色建筑,同时对老旧住宅和商业建筑进行改造。单靠政府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即使“十三五”期间国家增加20% 建筑节能领域的投入,政府资金也只能满足7.3%的融资需求。未来五年融资缺口预计将达到1.53 万亿元人民币(2300亿美元)。
- 新的政策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为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绿色建筑,政府可以从一系列选项中进行选择,包括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加快项目开发流程,制定建筑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绿色建筑立法。
- 中国已经采用了一些市场化的城市节能改造模式,但其中很少利用社会资本。莫争春博士认为这些模式不可持续。他指出,过度依赖政府的公共财政,也意味着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过强,造成社会资本更不愿意进入建筑节能市场。
- 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缺乏信任,阻碍了绿色建筑融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大多基于施工前的设计图纸,与建成后的实际运行效果可能相差很远。这是世界上几乎所有绿色建筑体系的共性问题。因此,2012年财政部颁布的绿色建筑补贴政策迟迟未能落实,抑制和打击了建筑行业的积极性。
- 解决方案之一是建立一种创新绿色融资机制,通过引入保险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构,给高星级绿色建筑进行增信。这样一种机制会大大有助于绿色建筑市场中的所有利益相关方建立信任。如果有保险担保机制来保证绿色建筑实际运行后的绿色节能表现,那么绿色建筑理应能够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消费者现在也可以放心购买绿色住宅。(今年3月,保尔森基金会与中国人保签署绿色建筑保险合作备忘录,推动中国绿色建筑发展。7月,在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的资金支持下,北京市开始与中国人保合作开展中国首个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