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视频能否拯救中国的环境?

《穹顶之下》这部片长104分钟的空气污染纪录片上周末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引起轰动,这是否会成为中国环保运动的一个转折点?超过两亿的中国人观看了这部影片,其制作人柴静是前央视记者,她在孩子出生即被诊断为患有良性肿瘤后启动了她的研究项目。她担心污染是罪魁祸首,决定弄清这个问题在中国到底有多么严重。这部影片引发了疾风骤雨般的评论和对她勇敢报道的称赞。“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柴静在影片中说道。

这段视频可能会有助于中国政府努力治理中国受到污染的空气、水和土壤,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中国的重污染企业一直大力反对防治污染的措施,声称治污减排将意味着丧失就业机会,甚至有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动荡。但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对这部影片表示赞赏,将其与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相提并论,该书通常被认为激励了美国的环保运动。

这部新纪录片突出揭示了导致高排放的经济结构问题,其中包括扭曲投资并将资源导向钢铁等能源密集型重工业的各类显性和隐性补贴。保尔森基金会的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计划推出了一项举措,旨在帮助京津冀地区在治污减排的同时保持经济增长和就业。(最近发表的保尔森基金会论文强调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削减碳排放,像燃煤电厂使用二氧化硫净化器这样为减少空气污染而作出的努力收效甚微。)通过形成义愤填膺地反对污染的风潮,《穹顶之下》可以让公众更加支持为纠正中国经济失衡而采取的政策以及更严格地执行环保法规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