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旸

中国的“空气末日”现象这一周又卷土重来,笼罩了整个北京城,让一切看起来都是令人绝望的灰色。然而,这并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相反,这不幸成了中国城市居民几乎司空见惯的现实场景。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又需要长期关注的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明确地把治理空气污染作为其首要任务之一,目前还没有任何权宜之计或一蹴而就的解决办法。不过北京方面已经把政治资本押在解决这个公众广泛关注的问题上,而且实际上正巧妙地利用空气污染作为理由,在中国的能源领域实现更加大刀阔斧的改革。
这是因为煤炭既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化石燃料,也是很大一部分污染物和碳排放背后的罪魁祸首。如果中国不能真正脱离煤炭型经济,那么当前的问题会依然棘手,并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幸运的是,正如我在近期发表的保尔森基金会论文中所提出,中国的能源战略在可预见的未来恰恰是以推进能源多元化以摆脱对煤炭的依赖为中心。这种显著的转变对几乎所有其他燃料而言都是个好消息,特别是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这两个领域有望出现良好增长。
但是,单靠重点限制煤炭使用就足以解决中国面临的巨大能源挑战并实现其碳排放目标了吗?未必如此。中国的能源战略侧重于“供给方”,这将很可能必须加以平衡,更重视对“需求方”的激励措施以管控不断上升的能源消耗。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经济转向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其能源状况将更加取决于存在汽车和住房需求的中国消费者。必须更加关注如何应对交通和住宅领域不断增长的能源消耗驱动因素。
马旸是保尔森基金会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