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争春
2019年3月,北京市朝阳区政府宣布一项历史性的绿色保险合同正式签署,用以确保一栋新建建筑的绿色性能。从保尔森基金会的一份政策报告中提出的创新概念到绿色保险产品开发,再到实际绿色保险合同签署,整整经历了三年时间,突破了长期困扰全球绿色建筑市场的困境。
绿色建筑背景历史
绿色建筑一直被称为建筑行业向更加环境友好转型的希望。其特点是很好的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健康的室内空气质量,以及其它一系列绿色性能。
最有名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之一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7年开发的能源和环境设计先锋标准(简称LEED)。几乎是同一时间,中美两国开始在北京合作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节能建筑示范项目。这栋最终成为中国科技部的办公楼于2004年建成,并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LEED认证的中国建筑。
中国于2006年开始开发自己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俗称三星标准(TSP)。2008年,第一栋建筑取得三星标准评级。在三星标准实施的头五年,仅有不到1万平方米的建筑获得绿色建筑评级,这与同一时期中国建成的100亿平方米的新建建筑规模相比,几乎微不足道。
2013年,国务院转发了绿色建筑国家行动方案,极大刺激了绿色建筑市场。随后三年,三星建筑评级的建筑面积达到4.72亿平方米,一举超过美国LEED认证体系,成为世界上认证面积最多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中国绿色建筑自2013年开始增长迅猛(万平方米)
设计与性能的错配
绝大多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都存在设计与性能错配的问题。中美两国的绿色建筑评级体系都从设计细节的评价清单开始。只要一栋建筑的设计图纸可以获得足够的绿色评级分数,这栋建筑就能获得绿色建筑证书。其建成后的实际性能如何往往不予考虑。
不幸的是,绿色建筑设计无法确保一栋建筑建成与入住后的绿色性能。虽然绿色认证的建筑设计并不意味着绿色性能,开发商常常在销售时对获得绿色设计的建筑提高售价。
为了解决设计与性能的错配问题,一个解决方案是增加一个绿色性能认证,在建筑运行后进行评价。然而,很多开发商直接忽视第二阶段的认证。因为当一栋新建建筑可以进行性能认定的时候,开发商早已售房脱手,获得额外“绿色”利润了。事实上,中国所有获得绿色建筑评价的建筑中,不到5%的建筑是对实际性能的绿色评价。绝大多数绿色仅仅是对蓝图的评级。
建筑设计与实际性能错配是全球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最普遍的困境。
被融资强化的僵局
似乎错配问题还不足够严重,全球各地的不少提倡绿色发展的政府都热衷于给绿色建筑提供资金激励。诚然,政府通过奖励绿色建筑可以很容易地展示其绿色承诺。但如果这些建筑都只是图纸上的绿色设计,那么设计认证与性能认证之间的鸿沟会因之更加扩大。当政府鼓励了开发商的不当行为,只会在开发商和消费者之间加深对绿色认证的怀疑,最终损坏绿色建筑评级项目的可信度。
绿色建筑市场在银行参与后更加偏向。
根据前中国银监会在2017年12月份发布的一项报告,截至2017年上半年,21家中国主要银行对12个绿色目录涵盖项目共发行绿色信贷8.22万亿人民币。其中目录九是专门针对绿色建筑和建筑能效提升的,从2013年上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一共发行了7300亿人民币的绿色信贷。
这些银行是根据绿色设计评级来确定一栋建筑是否绿色。但银行也许不应该被指责未作尽职调查,因为银行不具备专业知识判断一栋建筑是否是绿色的。
那么,银行是否可以根据绿色性能评级来发行绿色信贷呢?很遗憾,那只会是太迟了。因为申请建造贷款都是在建造开始前发生的。
建造前发行信贷与建造后评定性能,两者之间也存在期限错配,这个巨大的困境也被目前绿色信贷发行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
对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绿色信贷持续上升(亿人民币)
破除困境的创新模式
2016年,保尔森基金会发布了一份由彭博基金会资助的政策研究报告“中国城市绿色建筑节能投融资研究‘。该报告指出了中国绿色建筑市场的巨大融资需求与缺口,并且提出了一个创新模式,通过引入绿色保险概念,大规模提高以绿色性能为核心的绿色建筑,达到解决困扰绿色建筑市场的两个错配问题:一个是建筑设计与建筑性能之间的错配,另一个是信贷发放与性能认定之间的时间错配。
2017年,亚洲最大的财险公司中国人保与保尔森基金会签署了根据绿色保险模式共同开发绿色建筑保险产品的备忘录。2018年,中国绿色建筑市场最活跃的城市之一北京市同意进行绿色建筑保险的试点,并获得世界银行和能源基金会的支持。
中国人保与朝阳区开发商签订的这份绿色保险合同既是保尔森基金会政策报告里绿色保险概念的落地实践,也是对保尔森基金会倡导的“知行合一”理念的完美诠释。
仍需努力
从概念上讲,利用绿色保险破除绿色建筑的困境的概念并不是很难理解。在该模式下,开发商在建造绿色建筑之前购买一份绿色保险以确保建成后的绿色性能。银行据此保险给开发商进行绿色授信。建筑完成并入住后,如果没有实现最初的绿色性能承诺,保险公司将赔付。
然而,绿色保险概念在试点实施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首先,保险公司与银行对试点项目的风险偏好不同。在目前的管理政策下,银行调整其信贷发行的灵活性非常小。最初设计的保险-银行联动机制在该试点项目中无法实现。如果银行可以根据绿色保险证书发行绿色信贷的话,将极大激发开发商确保绿色性能的兴趣。新成立的中国银保监会合并了之前的银监会和保监会职能,应该有动力鼓励保险-银行的联动机制促进绿色建筑。
建筑师与建筑能源专家也经历着新模式的挑战。他们已经习惯于根据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菜单式设计。他们的设计模型很少能准确预测建筑建成后的绿色性能。因此他们的设计能力需要极大提高。
另一个关键点是要完善所有相关的管理和政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梳理目前的提倡绿色发展的各项政策,以催生更市场化的创新。
另外,银行,保险和政府之间应该互相共享信用报告。这样所有各方都可以跟踪和分享一栋建筑从设计到建造再到运营的相关信息。
最后,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还未全部完成,那就是根据开发商资质、项目设计、绿色承诺等级和其它因素来量化保险费用。希望这个试点项目将帮助完善保险精算模型。
无论如何,绿色保险模式的第一个项目证明了该模式能够破除绿色建筑僵局。更多的试点可以检验政策框架的可扩展性,以通过绿色保险和绿色信贷联动方式扩大绿色性能为主的绿色建筑。保尔森基金会将继续帮助扩展这一创新性解决方案,应对全球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