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进入了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的新时代。在严重的预算压力下,面对中央要求确保一定数量保障性住房的任务,各地政府纷纷探索不同的策略来实现其指标和提供保障性住房。
这导致在由政府建造的传统集中式大型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外出现了一些前所未闻的新项目。一个新的策略就是所谓的配套建设(简称“配建”):要求开发商在他们的私有住房项目中提供一定数量的保障性住房单元。配建相当于西方国家的包容性住房。
“包容性住房”系指“利用规划手段创建可支付性住房,并通过市场创造的资源来促进社会包容”,从而“激励私营开发商把可支付性住房或社会保障性住房纳入以市场为导向的房地产开发”。
这一策略主要是为了实现住房可支付性和社会包容的目标,同时也往往把经济融合和扶贫济困作为目标。
传统上,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一直采取集中式大型工程的形式,仅包含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单元。开发商可以在政府的要求下建造这样的住宅单元,但是由政府机构负责管理。此外,由于地方政府为保障性住房提供城镇土地不收取任何费用,这些集中式保障性住房项目往往位于城乡结合部地区,难以获得公共服务和经济机会。 在中国,除了与大型保障性住房项目相关的其他社会问题,这种情况还造成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和空间边缘化。
但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将继续大幅增长,这就提出了如何解决急剧上升的住房不平等和居住隔离的问题。 中国积极推动“配建”,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开发商提供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这有可能为满足国内对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的巨大需求,同时减少社会和空间隔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策略。
本政策备忘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讨论对此进行阐述: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中国的配套建设在多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我认为,尽管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有所增加,但并没有实现社会和空间包容,而且给中国的城市带来了新的问题。然后,备忘录转向讨论使配套建设在中国获得成功并可持续发展将会需要的具体机制和激励制度。
[contentblock id=19 img=gc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