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频先生是万向美国公司总裁。万向美国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总部位于中国杭州万向集团的子公司。该公司专门从事汽车零部件、酒店、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等业务,年销售额近40亿美元。倪先生拥有浙江大学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且是肯塔基大学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
尽管万向在美国投资设厂已经很长一段时间,但仍有许多人对万向公司及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行业领导地位并不熟悉。您能否告诉我们有关万向的更多信息,特别是万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情况以及最近在“绿色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万向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我们于1994年进军美国。清洁能源是万向一直涉足的主要业务领域之一,也源自我们董事长的一个想法。遗憾的是,他在两年前去世了。他希望在万向的四大企业宗旨间取得平衡——“为顾客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社会创造繁荣”。这是万向开始涉足绿色技术的主要原因,也正是这种社会责任感激励着万向积极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万向对于进军清洁能源领域有着明确的战略。2010年,万向成为第一家在伊利诺伊州建设太阳能电池板厂的企业,现在是该州仅存的一家太阳能电池板厂。此后,万向于2013年收购了濒临破产的美国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商—A123系统公司,并于2014年收购了美国电动汽车企业—菲斯克汽车公司。收购菲斯克之后,万向开创了新业务,在加利福尼亚州投资20亿美元设立了豪华电动汽车创新定制中心,聘用员工近千人。万向为这家美国豪华电动汽车企业—卡尔玛(Karma)汽车公司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尽管万向自身还没有从这些投资中获得回报,但我们的方向非常明确,因为我们认为清洁能源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知名企业,您认为美国和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美之间存在着一些根本差异。
首先,两国政府参与市场的程度不同。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市场参与度较高,而美国政府则更加依赖于市场本身。因此,中国顺理成章地实行了很多意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认为新能源汽车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规模不同。虽然美国在传统的汽车产业供应链及资产规模方面占有优势,但这反而会成为新技术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中国市场还远未定型,活力充沛。因此,中国将为新能源汽车等新技术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
最后,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不同。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价格的敏感性不如美国人那么高。他们更愿意花钱使用最新的技术。因此,根据我们的经验,中国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高于美国。
- 万向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参与度较高,这个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多重大变革。从您的角度来看,如何更好地利用绿色金融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确实认为绿色金融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没有足够的资金,绿色产业就无法发展成熟并与传统产业竞争。绿色金融的确独一无二。以电动汽车为例,由于消费者需要前期投入,电动汽车较高的成本是一个很大的阻碍。但同时,电动汽车的使用费用低于传统汽车,对消费者具有吸引力。
绿色金融有助于克服这一障碍。电动汽车只是绿色金融可以发挥作用的一个例子。还有一个例子是太阳能。大部分绿色能源企业都面临同样的前期投入成本问题,这与消费者和电动汽车的情况类似。绿色融资对绿色产业而言比传统产业重要得多,因为绿色融资能够在项目投资的早期阶段提供资金,这将有可能解决绿色企业最为关切的问题。
- 为建立可持续的金融体系,全球和各国政府正在努力开展政策和监管工作,而且私营部门也越来越认识到绿色投资是双赢的。从商界的角度,您对全球或美国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绿色金融发展有何建议?
我认为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政策和法规可以起到“最后一英里”的作用。产业界明白他们需要绿色金融,金融机构也有兴趣提供绿色融资,因此,问题是如何完成“最后一英里”,把双方联系起来。
我不是政策制定者,所以我不确定要实施什么样的正确的政策。但从我的经验来看,我认为有一项政策是帮助的,就是给太阳能发电企业税收抵免。从新能源汽车的角度来看,虽然在整个行业范围内都获得了补贴,但提供绿色融资方案(税收抵免或优惠利率)可能是更好的办法。对于大多数绿色产业,问题在于前期投入成本。如果我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最后一英里”问题,那将会大有助益。
这个问题的另一方面是要对绿色贡献给予认可。在太阳能领域,有太阳能可再生能源证书,还有碳信用额度,这些都是对绿色贡献给予认可的机制。这将有助于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同样,还可以探索制定其他政策,促进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当“最后一英里”问题得以解决,各个利益相关方都可以参与进来,这样一个体系就能开始发挥作用了。
- 您最欣赏哪位历史人物,为什么?
历史上有许多令人钦佩的人物。乔治·华盛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是因为他是美国最好的总统或最有决断力的总统,而是因为他把体制和他人的福祉置于自身之上。
同样,我们的前任董事长鲁冠球最让我感动。首先,他能够让每个人各尽所能。他雇用了很多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包括农民。他给了他们力量,鼓励他们奋发图强。另外,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赚钱容易回馈难”。因此,万向捐赠100%资产成立慈善基金会也就不让人感到意外了。鲁冠球董事长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对回馈社会有着坚定的信念。他努力通过创业造福他人,走在了时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