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团队对话林辉

Interview Series Graphic Horizontal

林辉,博士,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曾任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常务副总裁、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技术产权交易总监、上海联合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在技术产权交易、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经验。从2015年担任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以来,积极参与上海碳交易试点体系的设计建设工作、组织维护碳交易运行工作,努力探索碳交易金融化,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提供经验和支撑。

Lin Hui1、2017年12月,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宣布启动。您认为今后几年,中国建设全国碳市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中国要建设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近期将面临顶层设计、制度建设、体系建设、数据基础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等众多挑战。

第一个重要挑战是市场管理制度的建设。要快速建立起一套适应我国碳市场的较为完善制度体系,除了碳排放交易管理条例等这一核心文件外,还有包括数据报告、配额分配、市场监督、机构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文件,让碳排放权交易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二个重要挑战是数据报告和管理体系的建设。目前国家已连续多年开展了全国碳交易重点行业的数据报送、核算和核查工作,并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逐步开展配额分配技术方法的研究制定。未来,提高数据质量,加强数据管理,形成有效的数据积累也将是碳市场稳步发展和不断深化推进的重要基础。

第三个重要挑战,也是我们将面临的,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一项重要决策。为确保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统一市场的实现,碳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国家统筹安排,遵循“统一交易、统一登记、统一管理”的综合考虑开展建设。

第四个重要挑战是能力建设。虽然目前已有“7+2”个地区开展了碳排放交易,然而未来拟纳入全国市场的几千家企业(近期1700家,未来近7000家)仍对碳市场不了解。同时,今年还面临机构转隶等情况,碳市场能力建设工作也是时间紧、任务重。上海环交所目前作为全国碳交易能力建设中心,也积极承担了相关工作,为全国市场的平稳有序推进做出贡献。

此外,随着全国碳交易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市场交易的逐步开展,还将不断涌现其他的问题,包括如何更有效的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如何使碳市场与减排目标更有效结合、如何建立碳市场和金融市场的有效联系等。我们作为全国碳交易系统建设的建设单位之一,也将伴随全国碳市场的发展,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协助国家主管部门建设一个制度规范透明、交易有序高效、风控完善有力的碳交易市场。

2、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是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支撑系统和基础设施之一,上海牵头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和运维任务。您认为上海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涉及方面多,在系统建设工作中,我们还是要借鉴经验、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借鉴经验,主要是用好上海多年碳交易试点的经验。上海的试点具有“制度明晰、市场规范、管理有序、减排有效”的特点,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了一个公开透明、稳定有效的市场。运行5年来,市场成交量稳居全国前列,已连续5年实现100%履约。特别是在碳市场的运行和管理上,上海已经摸索出一套碳排放控制和市场化导向相结合的适应碳市场要求的管理模式,可以为全国碳交易系统的建设运维和碳市场建设提供支撑。

发挥优势,主要是发挥上海金融中心优势。上海现有的全国性金融和要素市场,在组织高效交易、严控市场风险方面积累了大量成熟经验,专业人才集聚,为全国交易系统建设工作提供丰富的“养分”和“资源”,我们将在交易系统建设中建立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这方面优势。

形成合力,主要是要集聚各方的力量,特别是各兄弟省市合力。按照国家“共商共建,合作共赢”的总体部署,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我们做好牵头方,加强与兄弟省市的沟通,充分吸纳各兄弟省市碳交易试点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加快推进系统的建设。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的建设受到了国际国内关注度高,对我们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交易系统建设中将按照国家的要求,对标一流市场,努力建成一个规范透明、能得到各方广泛认可的碳交易系统。

3、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于2013年11月启动以来,在碳配额履约、交易制度、碳金融方面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努力。从上海碳试点的角度,您认为中国建设全国碳市场,可以从试点地区获得哪些经验教训? 

有效的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碳市场的运行离不开有效的政策体系和监管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试点碳市场逐步形成了多位阶、多层次的管理文件、技术文件及交易规则;建立起以政府、交易所、核查机构、执法机构等为主体的多层次监管架构,有效地推动了试点碳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运行。全国碳市场要加快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从顶层设计确立碳排放目标控制以及企业的碳排放义务;需要从市场层面建立交易监管办法,监管规范市场的交易活动。

科学的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法。碳市场机制错综复杂,其中总量设定和配额分配方法具有重要作用。上海碳交易试点第二阶段,根据第一阶段的运行情况,设定了适度从紧的配额总量,优化分配方法,大部分行业使用基准线法和历史强度法,给市场传递了明确的价格信号,使碳价保持在一定水平,从而有效引导和激励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相对稳定的市场规则、多元的市场主体和多样的市场产品。碳市场的发展需要尊重市场规律,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这离不开相对稳定的市场规则、多元的市场主体和多样的市场产品。在碳试点运营过程中,为保障碳市场的运行,不可避免地需要调整和优化市场规则,但规则的调整要强调利益相关方的参与,保持规则相对稳定性和可预测性。未来全国碳市场应制定和完善政策调整程序,增加社会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方的参与,提高政策的可预测性。碳市场的运行需要具有不同交易目的的市场主体的共同参与。目前,试点地区已经形成了控排企业、自愿减排企业、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在内的多元市场主体,部分试点向自然人以及境外投资者开放。以上海碳试点为例,2014年9月上海碳市场对机构投资者开放,有效地提高了上海碳市场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的能力。

多样的市场产品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交易需求。试点地区目前已形成了配额市场为主体、CCER市场为补充的现货产品体系,部分试点地区还推广碳积分等普惠制度,并探索与碳市场相连接。同时,试点地区先后推出各类碳金融创新业务。

从全国碳市场建设来看,初期交易产品为配额现货,且将仅面向控排企业开放,机构投资者无法参与。建议全国碳市场逐步扩大市场主体范围,增加交易产品。

4、您带领团队与上海清算所合作成功研发“碳配额远期产品”。下一步,在开展碳金融服务创新,降低碳市场交易风险,提高市场流动性,建立完善定价机制和监管有效、公开透明的碳市场方面,您有何考虑和建议?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明确“坚持将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切实防范金融等方面风险”。

碳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严格的风险管理体系。碳市场具有一般市场风险的共性,也有特定的风险特征,需要风险管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需要政府、交易所、企业相互配合。政府要解决监管顶层设计等具有宏观性、基础性、全局性的问题;交易所要完善风险业务体系,制定涨跌幅限制制度、大户报告制度、风险警示制度和风险准备金制度等制度;企业也要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系统、流程和文化。

逐步探索发展碳金融。碳金融对于完善碳交易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促进碳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碳金融参与主体日趋多元化,碳金融产品逐渐丰富。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碳交易体系的基础,碳市场还处于初期阶段,由此碳金融也大多是基于初级阶段的碳市场开展开创性的探索工作,并伴随着碳市场基础的建立完善而逐渐发展,为未来碳市场提供更丰富的工具。在严控风险的宏观背景下,未来碳金融的发展要与切实防范风险的政策要求相一致,要与碳市场的发展阶段和市场需求相一致。

加强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信息披露,可以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使得市场参与者能够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决策,不仅可以降低市场风险,也将提高市场的流动性。此外,在大数据发展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挥碳交易数据的作用也是探索的方向之一。

构建多元的市场主体。在全国碳市场中,可以探索引入和完善更丰富的价格发现制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同时确保市场的稳定。

发挥交易平台的作用。交易平台在优化交易流程,提高市场效率,促进价格发现,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推动建设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的同时,建议推动全国碳交易所尽快组建和运行。

5、在国际合作方面,您认为国际非政府组织为促进中国碳市场的建设能够提供怎样支持与帮助? 

上海环交所一直以来与各方保持积极交流与合作,特别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标志性机构与活动,不断增进我们对全球应对气候工作的理解与动态工作了解。

欧洲、美国加州等地区是全球碳市场发展的前驱与引领者,未来也非常期待与相关国际机构多做交流,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国际领域可以有更多的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