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厚泽
十月份的通胀数据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已经走出了过去两年多一直存在的通货紧缩危险。近期价格整体上涨的趋势对于缓解当前严重的债务问题有一定帮助。因为债务主要集中在广义国有部门,政府会不会通过进一步推高通胀来缓解债务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为了减轻通胀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国务院在前几个月出台了低收入家庭通胀补贴的计划。当前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2%左右,和年初公布的3%的目标有一定距离。因此进一步推高通胀似乎是有空间的。
但通胀是有两面性的。在当前债务高企的状况下,通胀的主要益处是降低债务风险。中国当前整体债务超过了GDP的2.5倍,大部分集中在政府和国有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最后恐怕要中央政府买单。虽然短期内可以通过借新还旧来降低偿还压力。但长期国有部门债务规模需要降低。而更高的通胀使得债务的对应的购买力下降。债务贬值对债权人不利,但有助于减轻债务人压力,避免系统性债务违约。
在上一轮化解国企债务和银行不良资产过程中,通胀起了不小的作用。2000年到2008年间,整体通货膨胀(GDP平减指数)增长了40%以上,相当于4.4%的年通货膨胀。而在同期,一年存款利率大部分时间维持在2.5%左右。对应的,储户存款每年的购买力下降2%,相当于为银行提供了真实利率为负2%的资金。长期的负利率对于帮助银行化解不良资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下中国总债务约为GDP的2.5倍, 如果现在政府能够实现百分之二的负利率,理论上,每年由此就能降低相当于GDP5%左右的债务负担。
但是,上述的讨论假设政府能稳定住百姓的通胀预期,通胀能够稳定在一个比现在高的水平。即,虽然通胀走高出乎大家意料,但大家不会预期通胀将进一步走高。假使通胀预期稳定,汇率等宏观变量也会有调整。如果调整能够很快一步到位,资本外流等冲击应该不会很大。当然,人为压低利率不可能持续,最终需要加息以防止经济过热。
但是假如通胀预期失控,即预期政府会放任通胀不断升高。那么虽然短期内似乎能通过通胀使债务进一步贬值,缓解债务压力。但是或早或晚,需要大幅度收紧货币政策,到时反而会加剧偿债压力。
根据中国的情况,假如政府放任通胀进一步走高,那么更有可能发生的是通胀失控的情况。从历史上来看,如果缺少外界约束,各国政府都有过度依赖通胀的倾向。因此,最近几十年来,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加强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用来制衡政府过多依赖货币刺激的倾向。在央行独立的情况下,即使短期通胀走高,人们还是相信央行会控制长期通胀水平。但人民银行还是国务院的下属部门,并不具有完全独立性。在这个背景下,一旦通胀走高,政府会放任物价涨到什么水平,高通胀会维持多长时间,都成了不确定的问题。给定政府有过度依赖通胀的倾向,人们更大可能会预期越来越高的通胀。因为通胀预期不稳定,中国的通胀经常会发生大幅度的波动。比如在四万亿刺激推出之后,GDP平减指数在一年之内涨了将近10%。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未来发生通缩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国经济大量国有的结构使得政府能更有力和更直接的刺激经济,因此中国相对其他国家更不需要担心通缩。而同时,在通胀易放难收的情况下,企图用通胀的捷径来解决债务对中国可能成本会高于收益。
[contentblock id=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