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中国经济之辨

update

是中国没钱了,还是市场反应过度?中国经济是会出现硬着陆,还是能够设法克服目前的经济困难?随着中国市场结束长达一周的新年假期,全球投资者和中国经济学家之间的大辩论也越来越激烈。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担忧已经憋了好几个月,终于在1月21日见诸报端,当时乔治·索罗斯在达沃斯论坛上评论说,中国经济硬着陆“不可避免”。

不久之后,资深中国问题分析家、龙洲经讯咨询公司的创办人葛艺豪发表文章认为,近期市场对中国经济放缓的恐慌情绪是反应过度的表现。他在文章中写道,经济硬着陆的可能性不大。他提醒我们,尽管经济增速放缓,可还是有很多预测数据表明中国经济仍以6%的良好速度不断增长。虽然建筑业和重工业都持续低迷,但目前已占中国经济总量一半以上的服务业增长迅猛,消费性开支保持强劲势头。如该图所示,波士顿咨询集团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预测消费支出将持续强劲增长。葛艺豪还认为,市场夸大了中国资本外流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中国的外汇储备自七月份以来从4万亿美元下降到了3.2万亿美元,近期的这种资本外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单纯的套期保值考虑,其中大部分资金虽然兑换成了美元,但仍然留在中国的银行体系内。

曾在2008年预见到次贷危机的对冲基金投资人凯尔·巴斯现在也掺和进来,如果你听他的,就该开始恐慌了。他说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出现硬着陆”。在致投资者的信中,巴斯认为中国银行体系信贷快速扩张会导致巨大损失,迫使中国的银行进行资本重整并给中国的货币带来压力。“有人坚信中国会以某种方式能够通过继续依赖持续信贷扩张来成功避免任何比经济增长适度放缓更为严重的后果,这让我们回想起2006年的时候人们认为美国房价绝不会下跌”,巴斯写道,“我们的研究表明,中国没有财力可以这样继续下去而不对很多银行进行重组或出现货币大幅贬值……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有史以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宏观失衡调整”。

美国亚洲协会“中参馆”网站上最近发表的一系列博客文章指出,无论是否会出现硬着陆,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挑战。A股市场泡沫似乎已经破裂,股指自今年年初以来大幅下跌。(而政府努力稳定市场的拙劣手段则进一步损害了投资者信心。)过度投资房地产是另一个大问题:按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看,中国的住宅房地产投资比美国2005年巅峰时期高出60%。由于住房市场放缓和制造企业陷入困境,地方债高企带来了另一个威胁,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官员借取的表外贷款,他们因重大项目投资而获得表彰。制造业产能过剩是近几年盲目投资的另一个结果,也拖累了经济增长。再有就是资本外逃的问题。

据巴斯认为,核心问题在于银行系统,他预计短期内中国就将不得不介入以支持其过度杠杆化的银行。葛艺豪认为,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加大改革力度,而不是削弱。“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并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他写道,“市场必须发挥主导作用,而政府则必须改掉用国有企业来实现其经济目的的习惯”。他补充说,令人担忧的是,尽管承诺改革,“北京方面似乎并没有那么愿意让市场按自己的规律运行”。

正如柯提斯·米尔霍普和郑文通在最近发表的保尔森政策备忘录中指出,政府为改革国有企业而采取的举措一直以来都不太成熟。政府鼓励“混合所有制”,即由民间投资来促进更有效的管理和改善业绩,而不是削减国有企业的补贴和特权。但两位作者怀疑这样的政策将会解决问题:“对国企所有制改革的关注,分散了对另一个更迫切的政策议题的关注:即如何构建一个更有益于中国所有企业成长和创新的体制环境,包括所有的国有企业、私有企业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 。

可以理解,北京方面的顾虑之一是市场改革可能会导致失业和社会不稳定,比如让亏损的国有企业倒闭。但正如保尔森基金会经济分析师宋厚泽最近在文章中写道,不调整经济结构的后果可能会更糟糕。“没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的资产净值将继续萎缩,因为他们不断赔钱,而债务却不断增加。如果延缓改革,北京方面最终将有更多的债务,同时所持有的工业资产将会贬值”,他写道,“延缓改革进程将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困境更加难以处理,而不是降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