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镇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住房拥有率从1980年的20%上升到2010年的70%。但是,根据最近由纽约州立大学的黄友琴教授撰写的保尔森基金会政策备忘录,中国的下层阶级基本上被排除在这种住房市场的繁荣发展之外,使其被迫出局的是惊人的房价。虽然政府正在努力纠正这种情况,例如在2010年立法规定将住房政策的重点从刺激经济增长改为实现社会目标,目前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报告内容简要总结如下:
- 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的供应量仍相对较低。由于中国的城镇住房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开发商倾向于建设收益更高的市场价住房。这也难怪,因为开发商建设政府保障性住房只允许有3%的利润率。
- 政府现在要求开发商建设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为了解决短缺问题,地方政府已开始要求开发商把建设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作为普通商品住房开发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政府正利用其对土地供应的垄断地位,引导民间投资进入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
- 如果确实建成了低端住房,其位置也往往边缘化。即使在配套建设住房模式下,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也往往建在城乡结合部地区的边缘地带,导致中国的城镇贫困人口面临交通困难、机会有限和社会融入不佳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这些原因,不少符合条件的居民放弃了他们获得保障性住房的权利,导致入住率偏低。
- 中国的农民工阶层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城镇住房之外。尽管政府有指令性要求,最终实际住上配套建设住房的外来务工人员寥寥无几,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限制性户籍制度。据黄友琴教授统计,在北京的700万长住外来人口中,只有118户迁入了公共租赁住房。
- 配套建设住房只对政府真正有利。据黄友琴教授分析,当前形式的配套建设住房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利,而开发商和居民都付出了代价。政府宣布在宏大的低收入家庭保障性住房目标上取得进展,从而在政治上获益,而开发商不得不承受品牌价值风险,同时居民则必须忍受难以获得公共服务和就业机会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