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干晓静 保尔森基金会生态保护项目经理
近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五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印发了《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了力争到2025年全中国互花米草得到有效治理,各省份清除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这一行动计划无疑是为沿海各省打赢互花米草围剿战,实现全面构建坚实的海岸带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互花米草原产于北美东海岸及墨西哥湾,1979年被引入中国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由于互花米草具有耐碱耐淹、繁殖力强、根系发达等特点,当时它被认为是保滩护堤、促淤造陆的最佳植物。在之后的20多年里,互花米草在中国广大的河口与沿海滩涂被广泛引种,用于促淤造陆和保滩护岸等工程,取得了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但也带来了一系列危害:经过人工种植和自然繁殖扩散,互花米草在我国北起辽宁南至海南沿海海滩上均有生长,严重改变了中国滨海湿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过程,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使水产养殖业和航运业等遭受重大损失,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经济后果。
中国治理互花米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就已经有学者提出“米草蔓延成灾”的危害,并建议在实施治理工程前做周密的研究,制定因地制宜的根治方案等。之后随着生物入侵成为中国生态学界新的研究热点,互花米草的危害性也被进一步地揭示,并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为了加强互花米草的防控和治理,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将互花米草列入《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一批)》,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于2013年将互花米草列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虽然互花米草被国家盖了“入侵种”的帽子,但是考虑到其抗风防浪、促淤造陆和固碳等正生态效应,也有学者建议应充分发挥其正生态效应,抑制负生态效应,对其实行生态控制,同时对互花米草的生物质进行开发利用。由于彼时并没有严格的法律依据来规范外来植物的管理,而其生态效益的两面性又动摇了地方根除互花米草的决心,导致互花米草的治理进程远不敌其扩散速度,甚至在00年代末,仍有一些地区在潮间带光滩人工栽种互花米草。
幸亏当互花米草在中国沿海肆虐扩散的同时,针对入侵生物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也在不断地修订完善。《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就已经开始要求“积极防治外来物种入侵”, “探索推进生物安全和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化进程”。而这一进程在近几年开始加速。
202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提出要“制定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和管理办法”,“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评估、清除以及生态修复等工作”,并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擅自释放或丢弃外来物种”。2022年6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也规定“禁止向湿地引进和放生外来物种,确需引进的应当进行科学评估,并依法取得批准”。为切实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2022年8月中国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颁布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对外来物种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作出规定,并提出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其苗期、开花期或结实期等生长关键时期,采取人工拔除、机械铲除、喷施绿色药剂、释放生物天敌等措施。
另一方面,针对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的严峻形势,中国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经费支持海岸带保护治理和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修复的受损湿地中也包括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潮间带滩涂。如2020年《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 “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还特别强调加强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灾害防治。而2020年8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也提到 “重点加强对互花米草等有害生物灾害的预防和控制”。
刚刚发布的《互花米草防治专项行动计划(2022—2025年)》更是结合互花米草入侵已造成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以及其入侵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防治工作迫在眉睫等总体趋势而提出的。这项防治专项行动工作不但会对互花米草进行全境本底调查、综合治理和监测评估,还会推进治理后的滩涂地生态修复,强化后期管护,参照原生生态系统,“宜林则林、宜滩则滩、宜渔则渔”。另外,还会强化互花米草防治科技支撑,制定《互花米草综合防治技术指南》,指导各地精准治理,同时还会进一步完善互花米草防治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
据估计,中国目前互花米草地面积约6.8万公顷,是现有红树林面积的2倍多,相当于半个崇明岛的大小,如若这些滩涂在清除互花米草后可以重新恢复原有的生态功能,将会为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的众多候鸟提供新的高质量的栖息地,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守护住这些与人类同享生存空间的飞羽精灵。
参考文献:
林如求. 三都湾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的危害及治理研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1997(01):16-19. Lin Ruqiu. Research on the damage and management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in Sandu Bay. Journal of Subtropic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997(01):16-19.
Nie, Ming, Liu, Wenwen, Pennings, Steven C., and Li, Bo. 2023. “ Lessons from the Invasion of Spartina Alterniflora in Coastal China.” Ecology 104( 1): e3874. https://doi.org/10.1002/ecy.3874.
http://news.mnr.gov.cn/dt/mtsy/202302/t20230217_2776203.html
https://www.mee.gov.cn/gkml/zj/wj/200910/t20091022_172155.htm
https://www.moa.gov.cn/nybgb/2013/dsanq/201712/t20171219_6119282.htm
https://wzq1.mee.gov.cn/gkml/hbb/bwj/201611/t20161102_366739.htm
https://www.meizhou.gov.cn/attachment/0/93/93705/2161160.pdf
https://www.mee.gov.cn/ywgz/fgbz/fl/202112/t20211227_965347.shtm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6/17/content_5696171.htm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6/t20200611_1231112.html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9/content_5538354.htm
https://www.forestry.gov.cn/main/586/20230220/181707754739731.html
(头图©Getty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