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aulsoninstitute.org.cn/wp-content/uploads/2020/09/mengmeng--249x300.jpg)
孟萌是广州碳排放交易所总经理兼广东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她参与筹建运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熟悉中国绿色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市级研究课题,促进广东省绿色金融工作深入开展。她毕业于厦门大学获得环境管理硕士学位。
1. 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13年12月启动以来,目前已建成全国最大、全球排名第三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我们了解到,在2020年上半年,广东省的碳交易基本没有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在碳配额交易量和交易金额方面保持良好态势。您认为,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一直运行平稳、减排效果显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广州碳排放交易所在其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建立健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广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广东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工业行业门类齐全,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具有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发展的基础。广东实施适度从紧的配额管控政策,将占全省总排放70%左右的工业企业纳入控排,坚持有偿分配,公正透明,并且严格监管,企业的碳排放控制和碳资产管理意识大大提高。
广州碳排放交易所(简称广碳所)是广东碳市场唯一指定的交易平台,承担了碳交易规则制定、市场组织、配合市场监管等职能,是广东省碳交易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机构。多年来广碳所为广东碳市场提供公正透明的交易平台,培育健康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创新碳金融产品,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入场交易成交量和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现货成交量全球第二。
2. 中国的全国碳市场一旦启动,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体系,但目前在市场流动性、透明度、金融创新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您认为,广东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对即将启动运行的全国碳市场有哪些经验借鉴和启示?
广东碳试点经过七年的时间不断探索经验、完善机制、努力创新,为全国碳市场提供诸多有益的经验借鉴,如配额有偿分配,确立碳排放资源稀缺、有偿使用的理念;坚持公开透明,保持政策稳定性;注重外延发展,利用碳金融反哺实体经济等。
广东的实践经验表明,碳交易机制对节能减排确有促进作用,企业节能减排和碳资产管理意识大大提高。在广东碳市场,80%以上企业都进行了节能减碳技术改造,企业的主要产品单位碳排放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同时,公正透明的市场机制、丰富的碳金融产品能促使市场形成有效的价格机制,提升市场活跃度。截至目前(2020年8月),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56亿吨,累计成交额超31亿元,均位居全国第一;创新碳排放权抵押融资、回购等碳金融产品,累计为企业融资超过2.42亿元。
广东探索建立了以碳排放权抵消为特色的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允许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生态发展区的林业碳汇类等碳普惠减排项目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19年控排企业累计购买了115万吨的林业碳汇类等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生态发展区带来1200多万元收入,为广东的精准扶贫、生态扶贫提供了有效的补充手段。
![](https://paulsoninstitute.org.cn/wp-content/uploads/2020/09/cuiheng-1024x684.jpg)
3. 广州碳排放交易所一直致力于碳金融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依托广东碳市场的交易平台,开展林业碳普惠,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您可否分享一下您和您的团队已开展及计划推动的一些创新工作?
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依托广东碳市场的运行基础,广碳所积极研发并推广碳金融创新产品,旨在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碳市场流动性,目前已推出碳排放权远期交易、碳排放配额托管、碳排放权回购、碳排放权抵押融资业务,为广东碳市场参与主体提供多元化碳金融产品和服务。
绿色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广碳所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建设,深度参与全国金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绿色金融标准工作组主导的《碳金融产品标准》《环境权益融资工具标准》《绿色基金标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四项标准研究工作,同时积极推动地方绿色金融标准建设。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广碳所积极深化广东省碳普惠制,探索建立市场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充分发挥林业等资源减缓气候变化的功能。依托广东省碳普惠制,广碳所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发挥碳普惠方法学专家委员会职能,对碳减排项目进行科学量化,引导减排项目开发,并发挥交易平台市场化定价功能,积极创新交易模式,实现碳普惠制核证自愿减排量在广东碳市场的消纳和融合。为助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进一步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的有效实践,在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和广东省林业局的共同指导下,广碳所牵头搭建市场化生态补偿平台,致力于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服务生态保护补偿投融资机制、服务于生态保护地区资源对接,开展生态减排量、生态文旅产品等生态补偿产品交易和生态补偿项目融资对接,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市场化、多元化渠道。
![](https://paulsoninstitute.org.cn/wp-content/uploads/2020/09/Foshan-300x225.jpg)
4.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近期印发了《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依托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立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工作机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合作。广州碳排放交易所承接了哪些具体工作?下一步有什么重要的计划举措?
2020年5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第二十四条提到“充分发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的平台功能,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平台。”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和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双区驱动”下,抓住广东在碳排放权交易的领先优势,依托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权益交易所,延伸打造大湾区绿色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和新能源交易服务平台,探索粤港澳环境权益与绿色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将有利于充分落实相关政策,助推大湾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主要计划举措包括: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权益要素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设立大湾区绿色金融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大湾区市场化生态补偿平台。
5. 作为中国碳市场及绿色金融的实践者,您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的?
从事低碳行业多年,“低碳、绿色”已经融入我的生活点滴。除了日常践行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节约水电资源,我还会为自己和家人产生的碳排放购买减排量做碳中和,购买绿色电力支持新能源发展,平日购物时,即使比普通商品贵些,我也会选择有绿色标签和低碳属性的商品,支持普及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