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森基金会举办“中国绿色金融”专家研讨会

SAIS GF Event_10.2018 Web

强对中国绿色金融发展进程的了解,提高对绿色金融面临机遇与挑战的认识是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的一项使命。10月3日,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保尔森基金会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外交政策研究所中国项目和能源、资源与环境项目共同举办了以“中国绿色金融”为主题的专家研讨会。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戴青丽(Deborah Lehr)主持了会议讨论。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绿色金融需要采取哪些方式支持中国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发表了各自观点。

美国威尔逊中心(Wilson Center)中国环境论坛主任吴岚(Jennifer Turner)介绍了安徽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及其他技术合作伙伴的合作情况。通过国际金融公司中国气候融资项目设计框架,该银行将成为中国第一家所有贷款项目均符合国际绿色标准的银行。她指出,与许多中国项目自上而下的做法不同,这一地方性项目标志着一种转变。但她也提醒到,绿色标准的不明确以及无计划性的相关配套政策是目前面临的挑战并有待解决。

世界银行高级气候变化专家丹尼尔·贝斯利(Daniel Besley),他主要研究碳市场和创新,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总的来说,绿色金融标准的缺失让本来感兴趣的机构投资者退避三舍。

关于中国的碳市场建设,世界银行高级专家贝斯利对中国政府的工作表示赞赏。他提到,中国政府采取试点先行,建立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法,并确定将发电行业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进而逐步扩展到其他行业。他希望世界银行能够继续与中国政府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实中国碳市场建设的宏大目标。他指出,截至目前已有45个国家、25个地方行政区域(州、省)通过碳市场或碳税实行了碳价机制,碳市场已经证明在调动私人资金方面发挥出作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能源、资源与环境项目主任约翰内斯·乌尔佩莱宁(Johannes Urpelainen)也在会上强调,电力部门是绿色金融的关键领域。他认为中国的工业崛起几乎全部依靠煤炭资源,现在迫切需要大量的政府和社会资金来实现转型,摆脱污染严重的传统火电发展模式。美国威尔逊中心吴岚补充到,要实现转型,就要着重改变向燃煤电厂倾斜的相关政策及电网的相关管理规定。

此次专家研讨会还提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投资项目,基于其范围和规模,迫切需要实现真正的绿色化,特别是在标准制定方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乌尔佩莱宁指出,目前“一带一路”资金既有投向绿色项目,也有投向非绿色项目。但美国威尔逊中心吴岚认为,资金更倾向于后者。现有数据表明,80%的“一带一路”能源项目涉及化石燃料。乌尔佩莱宁还提到,国际压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一带一路”项目的绿色化最终取决于东道国制定的规则。